吳魁 葉曉青 方先文

摘要: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已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依托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特色優異種質資源,先后挖掘引進觀光稻、特色稻、功能稻品種,進行稻田畫制作、特色稻米的開發,并結合鄉村旅游,打造產銷平臺,開展社會化服務等,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特色化、標準化、現代化水平,在建設美麗鄉村、振興鄉村經濟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經驗,可供同行參考借鑒。同時,對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特色種質資源;鄉村建設;實踐;稻米;美麗鄉村;稻田畫
中圖分類號: F32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23-0038-03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1]。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是城市的后花園,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和依托[2]。建設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是江蘇省人民政府直屬的事業單位,有責任、有義務在鄉村振興的攻堅戰中發揮農業科技的先導力量,為建設美麗鄉村添磚加瓦。近年來,通過整合科技資源,瞄準農業發展難題,大力開展科技攻關,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依托特色種質資源優勢,在服務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進行了有益探索,可供同行借鑒。
1 特色稻米資源概況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依托有關科研機構建有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主要從事農業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評價和創新研究,同時開展優異資源、信息的共享服務[3]。目前江蘇省已經建成47個專業種子資源庫(圃),保存有農作物、林木、水產、家養動物等四大類6.2萬份種質樣本。其中,江蘇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設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收集保存各類農作物種質資源近 4.9萬份,包括水稻、小麥、棉花、花生、食用豆等各類作物20類,在省級單位中名列前茅。
種質資源是開展農作物品種選育的基因庫,豐富的遺傳多樣性為創新提供了前提和基礎[4]。在以高產為追求目標的年代,在江蘇省內外育種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挖掘種質資源這座種子銀行、基因寶庫,創新優異特色種質資源變得尤為重要。通過多年的攻關,目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在特色水稻培育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創新和選育的主要特色品種主要有以下3類。
1.1 觀光稻
葉片除了常見的綠色外,從眾多的野生種中選出葉片分別為黃色、紫色甚至是白色的水稻,不以生產稻米為主,用來搭配不同顏色,制作色彩豐富的稻田畫。
1.2 特種稻
紫香糯1號,通過紫米資源雜交選育得到,種皮顏色為紫黑色,花青素含量較高,富集鐵、硒、鋅等多種微量元素,色澤純正,香味濃郁,已獲植物新品種保護授權。
1.3 功能稻
功能稻主要有2個新品系:(1)適合腎臟病人使用的低谷蛋白含量的DGR1,通過分子標記輔助選育而成,其谷蛋白含量僅為2.5%,低于腎臟病人食品蛋白含量不能高于4%的要求;(2)適合高血壓患者食用的高米胚含量的GE1,其米胚含量是普通水稻的3~5倍,高胚米富含γ-氨基丁酸,該物質具有鎮靜神經、降低血壓等功效[5]。
2 助推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探索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沿海和中心城市周邊休閑農業的發展如火如荼,種植特色農作物,開發鄉村旅游成為一些鄉村脫貧致富的首選[6]。自2004年以來,每年一度的“中央一號”文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連續15年促進農業大豐收,把農業不斷推上新高度。隨之而來的生態環境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在此背景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依托自身的種質資源優勢,結合新農村建設需求,開展了美麗鄉村建設實踐。
2.1 實施地點的選擇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位于近郊,比鄰繞越高速和長江天然港口,312國道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區內河道縱橫,環境優美,“水一方”景區正在規劃籌建,集體經濟發展活躍,建有稻米加工廠,集約化社會化組織健全。2017年,通過與龍潭街道協商,決定共建特色稻米生產示范基地。
2.2 實施的主要內容
(1)建設千畝優勢稻米示范方,精選種植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培育的優質食味稻米南粳46、南粳5055等,其中 6.67 hm2 試種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培育的特色稻紫香糯1號;(2)試種DGR1和GE1 2個功能稻新品系;(3)開展稻田畫制作,采用綠色、黃色、紫色等觀光稻精確栽插,形成優美景觀,如在棲霞區龍潭街道陳店村水一方景區制作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稻田畫、在太倉市沙溪街道制作的“鯉魚”稻田畫等景象(圖1、圖2)。
2.3 合作的形式與分工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組建專職服務隊伍,提供精選優良品種和品系,負責稻田畫的設計和栽插指導以及示范方內水稻田間生產技術指導,協助策劃特種稻、功能稻的包裝營銷;棲霞區龍潭街道負責組織生產人員進行負責田間管理、稻米收獲和加工、市場營銷等。
2.4 推廣與輻射
2017年與棲霞區龍潭街道共同舉辦“相約水一方,荷你在一起”荷花節,邀請廣大市民走進稻田,一邊聞著濃郁稻花香,一邊欣賞碧綠接天的蓮藕。盛會引起了南京市諸多新媒體的關注,在連續3個多月的觀賞期內,游人絡繹不絕,時常在稻田畫間拍照留念。收獲季節,紫色的大米更是令廣大市
民驚奇,連獲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舉辦的年貨大獎,倍受青睞,精選的20 t大米銷售一空。鑒于2017年的成功合作,近2年合作規模繼續擴大,龍潭街道萬畝水田全覆蓋,并繼續舉辦了“龍潭稻香節”,讓市民現場蒸煮、品嘗和購買稻米。同時,稻田畫制作受到了省內外高度關注,先后有江蘇省太倉市、常熟市、淮安市以及南京市江寧區、浦口區等多個鄉村邀請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前往指導制作稻田畫,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3 產研合作共建美麗鄉村的經驗
3.1 達成共識是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
長期以來,農業科技在推廣的過程中,往往是科研單位比較積極,帶項目,出人才,但地方單位卻是被動接受,常常是應付了事,以至于合作的項目半途而廢,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產出的效益低下,無法帶動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合作共建美麗鄉村建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從龍潭街道黨委到陳店村委員會班子,從農業生產負責人到加工企業經理等,大家形成了一致的共識,即通過引進特色品種,開展稻田畫制作,可以將稻米賣出高價錢,帶來高收益,加強環境保護,促進田園建設,營造風景如畫的鄉村生活。因此,從上到下,勁往一處使,力往一處用,在種植、管理、收獲、營銷等多個環節,精心安排,相互銜接,形成了和諧的工作氛圍。另外,政府在土地流轉、社會化服務、市場化營銷等方面都給與了大力支持,使特色稻米生產成本降低,銷售效益提高,鄉村環境變美。
3.2 特色品種是美麗鄉村建設成功的保證
現在的市場經濟是眼球經濟,想要在市場中拔得頭籌,有較強的競爭力,必須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先[7]。在田間制作農作物圖畫,已經出現了在麥田中搭配油菜的種植方式,但觀賞期較短。此次實踐選擇不同顏色的水稻進行搭配,稻種是從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的數萬份種質資源中篩選出來的。水稻生長期較長,拉長了觀賞期,且稻田畫正好可以和荷花相配合,營造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意境,讓前來觀賞的市民一次欣賞到更多的美景,避免了在光禿禿的麥田中只能看到油菜的弊端。不僅如此,稻田中種植的都是精選的優質稻米,被譽為“江蘇最好吃的大米”,除了可以作景觀外,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給農戶、村集體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促進了客流、物流、經濟流、生態流的有機統一。
3.3 搞活節慶是放大鄉村經濟的平臺
鄉村休閑旅游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已成為市民擁抱鄉村、回歸田園的首要選擇。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結合實際選擇恰當的呈現形式,將當地的特產、非物質文化等融合其中,會進一步放大特色農產品的經濟效益。2年來,龍潭街道先后組織了“荷花節”“稻香節”,簡樸歸真,清新靚麗,既有水鄉特產展銷,也有現場勞作參與,既有詩書畫展示,也有農民歌手競賽,內容豐富,喜聞樂見,吸引了大量南京市民慕名前來,不僅有美景欣賞,還可親自參與體驗,同時還能現場品嘗,并能現采現摘帶回去,悠閑地度過快樂的1 d假期。如果覺得不過癮,還可以在小木屋中度過愜意的一晚,聽著清脆的蛙聲,徜徉兒時的記憶。節慶氛圍的營建,讓市民看到了鄉村的美好生活,而當地農民更是樂在其中,不出家門,就有生意可做,就有美景常伴。
3.4 社會服務是鄉村持續發展的保障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高速發展,但農村從業人口卻越來越少,留守的老人、婦女很難支撐起農村經濟的發展。工業反哺農業,以工業化的思維支持農業發展[8]。棲霞區龍潭街道財政實力雄厚,決心下大力氣推動社會化服務,組建了一體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公司和村級生產合作社,反租倒包,集中流轉土地,統一田間生產管理,統一組織加工營銷,既減少了農業勞動力投入,也減少了大型機械的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加工銷售也有了專門隊伍,讓農戶在家按股享受收益。
3.5 常抓不懈是振興鄉村的不竭源泉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習慣于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地變化,進行不同的項目。以至于有的項目剛剛立項還沒動工,就因為要執行別的項目而不再推進,或不了了之,不僅耗費了組織者、實施者的大量精力,而且浪費了不少財物,成了面子工程、爛尾工程。龍潭街道特色稻米項目,從街道領導到村黨支部書記一直都較為重視,一致認為這是鄉村振興的有效支撐,不但美化了生態環境,還增加了集體經濟收益;實施3年來,雖然部分領導和具體組織人員有所調整,但做強做大的計劃和決心沒有變,繼任者仍然能夠按照上一年的工作思路加大力度,穩步推進實施。不因人而變,保持穩定的策略為持續完善美麗鄉村奠定了基礎。
4 思考與建議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龍潭街道的美麗鄉村建設經過2年多的發展,經濟效益高,生態效益好,農村環境美,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縮影。但在繁榮的背后,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4.1 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否持續
特色經濟是美麗鄉村的催化劑,錦上添花地讓鄉村變得華美絢麗。五彩的水稻,栩栩如生的稻田畫吸引了大眾的目光。為了持續吸引市民,為市民提供更多美的享受,須采取以下措施:(1)不斷加強稻田畫的創新設計,結合時代主題,引入時尚元素,做成流行地、美術館;(2)繼續加強與科研單位的合作,篩選更多特色優異種質資源,除了水稻之外,還可引進食用豆類、五彩棉花等,開發更多的可觀賞又具有經濟價值的新品種,不斷滿足人們對特色、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4.2 鄉村的建設人才能否穩定
在棲霞區龍潭街道陳店村實施的項目,村黨支部書記親自抓,事無巨細,一一過堂,一件不落,讓科技指導的各項工作全部落實到位,其既親力親為,又上下協調,保證了試點示范工作的順利進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村黨支部書記是組織委派的,可能一定時間后還會調整,具體接班人是什么態度不得而知。因此,為保證這些能干事、敢擔當的干部持續接好班,中國共產黨街道委員會在考察人選時必須予以足夠重視,選強配齊相應人才,才能把當前干事創業的作風氛圍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