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華誕之際,心潮澎湃,十分激動!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1949年10月出生在上海市松江縣城。從小學二年級起就酷愛打乒乓球,在少年宮業余訓練,先后獲得了兒童冠軍、少年冠軍、全縣冠軍。“文革”中斷了學業,作為老三屆高中畢業生,1968年上山下鄉插隊落戶,參加工作至今已有50多年。1972年有幸作為第1批工農兵大學生被選入了北京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大學),1974年畢業到上海交通大學執教。光陰如梭,45個年頭,生命與體育結緣,與教育結緣,感恩北京體育大學,感恩上海交通大學,感恩體育運動,成就了我的體育人生。人生70年,我有幸見證了新中國學校體育的演進與發展,一個個鮮活的歷史片段歷歷在目。
努力踐行為祖國至少健康工作50年
至今還清晰地記得:1974年8月22日那一天,我踏進上海華山路1954號上海交通大學的大門,從此成為一名光榮的大學體育教師。在大門口引領我的教師叫周錦堂,他是當年學校的女籃教練員,十分厲害:在罰球線上投籃連續命中148個,打破了俄羅斯功勛運動員創造的投籃世界紀錄。當年,上海《新民晚報》專門刊文報道贊嘆!此外,體育教師中,還有中國田徑界、游泳界權威的總裁判葛衢康、陳景蘭,有拳擊全國冠軍許連生、競走全國紀錄保持者孟長富、1964年大比武郭興福教學法獲獎的忻洪福老師,等等,上海交通大學體育教師隊伍技藝高超、人才濟濟,這些深深激勵了我……孫中山先生“強國強種”題詞在上海交通大學;毛澤東主席“身體好,工作好,學習好”“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響徹操場;20世紀50年代推行蘇聯“勞衛制”,挑燈夜戰,發展體育的痕跡仍留存。“老”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兩把鑰匙”的故事,當年新生入學每名新生可以領到2把鑰匙,1把是自己宿舍的鑰匙,另1把是體育館訓練用衣櫥的鑰匙,學校對體育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文革”多年,學校體育發展中斷,迫切需要恢復與發展,作為“文革”后期第1個跨進上海交通大學校門的青年教師,我能在這所名校任教,是我一生的幸運,我無比珍惜和熱愛。任教第1天就立下志愿:一定要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工作,服務學生,當一名優秀的大學體育教師。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作出了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5月,教育部、國家體委、衛生部、團中央聯合在江蘇省揚州市召開了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會議(史稱“揚州會議”)。這是我國學校體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盛會,對中國學校體育的后續發展影響至深。“揚州會議”規模之大、范圍之廣、級別之高史無前例。會議重點研究解決了我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中的4個重大問題:一是,重新確立了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重要地位,為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是,加強了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隊伍建設;三是,加強了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制度建設;四是,明確了“增強學生體質”是學校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1979年10月5日,教育部、國家體委聯合發出《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和《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以下并稱“兩個暫行規定”)并通知執行。“揚州會議”與“兩個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提出“學校開展學校衛生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學生體質,要從實際出發,認真上好體育課,必須堅持‘三好方針,正確處理德智體三者的關系,糾正忽視體育衛生的思想,擺正體育衛生工作位置,切實把學校體育衛生工作搞好,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為祖國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揚州會議”精神和重要文件下發執行,鼓舞了全國大中小學校體育教育戰線,在踐行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道路上,我以馬約翰先生、張伯苓先生、蔡元培先生、唐文治先生等老一代教育家前輩的教誨為指引,在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實踐中,一路埋頭苦干。我始終認為,“上好課,是一名大學教師的基本功”“課是核心”“課比天大”“對課要有敬畏之心”。從跨入上海交通大學以來的超過45年的大學體育人生中,我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認真用心用情地上好每一堂課,不論擔任什么職務、獲得什么職稱,不管社會工作有多少,堅持把上課作為一個教師的最核心本職工作,從不輕易缺課、請人代課(重大的國際外事競賽活動除外),堅持每堂課“精氣神,一身汗”,以教師的激情帶動學生的激情,認真鉆研教材、教法,編寫教學大綱、計劃、教材,研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手段。
從1968年至2018年,我也踐行了自己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心愿。
活躍在中國學校體育競技舞臺上
在上海交通大學這個平臺上,除了教學科研之外,我也有幸擔任校運動隊的教練員、領隊、競賽裁判工作等。伴隨著中國學校競技體育的成長發展而前行。1992年以來,我組建并擔任了中國大學生乒乓球男隊教練員、領隊,從事課余訓練和競賽活動。連續27年帶隊活躍在中國和國際體育競賽的舞臺上,在世界大學生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也實現了自己兒時心中的夢:讓五星紅旗因我們高高升起,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國內、國際賽場被宏亮地奏響!
1982年,第1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我作為上海代表團乒乓球隊的主教練,先帶隊在安徽休寧賽區預賽,然后挺進北京,在清華大學打決賽。
1983年8月,在重慶大學,重慶大學主任陳翠然、王福興等倡議發起成立教育部直屬工科院校體育協作組,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東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4所高等院校合作,當即起草了章程,擬定了年度競賽計劃、科研論文會計劃等。我作為上海交通大學代表,參與了發起、成立工作。很快,經教育部領導批準,1983年、1984年分別建立起了教育部直屬工科院校體育協作組(由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等14所高等院校組成。自2002年起我擔任協會理事長近18年)和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體育協作組(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13所高等院校組成)。當時,27所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成立的這2個組織,引領了全國大學體育的發展。大學學校體育工作的科研論文報告會、體育競技比賽開始蓬勃地開展起來。
最重要最難忘的是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國家教委、國家體委、團中央在山東掖縣聯合召開了“全國學校學生業余體育訓練工作座談會”(史稱“掖縣會議”),會議由各省(區、市)教委、教育廳、高等教育廳、體委領導和相關業務部門領導,部分基層學校領導,教學研究人員160多人參加,時任國家教委副主任鄒時炎、國家體委副主任何振梁等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討論制訂了《關于開展學校業余體育訓練,努力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1986—2000年)》(以下簡稱《規劃》)。在會上,宋盡賢代表清華大學作了大會發言,我受學校校長委托,代表上海交通大學作《為建設一支高水平的中國大學生運動隊而努力奮斗》大會發言,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發言稿作為會議材料,印發全體與會代表。1986年11月11日,《規劃》正式印發,我國的課余訓練進入有目標、有規劃、有要求的發展階段。1987年4月,國家教委發布《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在全國確定了51所高校作為首批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試點校,并于1988年公布了216所“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試點中學”,開始了“教體結合”的實踐與探索。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推進體制改革的要求,一是加快體育改革,提出體育發展機制社會化,明確學校體育由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國際學生體育競賽逐步由原國家體委移交由教育部組織參與;二是進行訓練體制改革,改革過分集中由省級以上體育運動委員會辦優秀運動隊,鼓勵有條件城市、企業、大學辦高水平運動隊。
1995年為了提高我國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的競賽成績,同時也為了緩解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國家教委等6部委印發了《關于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為專業運動員進入高校學習與訓練開辟了專用通道,“體教結合”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也正式啟動。
到2004年,教育部批準的高水平運動隊試點大學達102所,培養體育后備人才試點校達320所,經過多年的發展,至今,經教育部批準的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大學已達到235所,《規劃》實施之后,由教育部門組隊參加世界中學生、世界大學生體育競賽,取得了可喜成績。
回憶20世紀80年代中期,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勇奪15塊金牌;中國女排榮獲世界杯冠軍,開始了5連冠征程,“振興中華”口號響徹祖國大地。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校際體育比賽開始活躍。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首先發起在上海金筆廠的贊助下,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了全國大學生“英雄杯”籃球比賽,之后分別在沈陽、武漢、南京相繼舉行了“孔雀杯”“鋼化杯”“金陵杯”全國大學生籃球比賽。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復旦大學等院校組織了全國大學生排球賽。各級各類學校課余訓練熱情高漲。1988年,在第3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期間,在南京東南大學,我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紐覺民老師、華東化工學院陸名通老師、東南大學王志蘇老師、北京大學侯文達老師、蘭州交通大學石振民老師、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張振宇老師等,聯合倡議發起建立中國大學生乒乓球協會,得到了時任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宋盡賢司長等人的大力支持。經過1年多籌備,1990年8月,中國大學生乒乓球協會正式在上海華東化工學院成立。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任名譽主席,華東化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項伯龍同志擔任主席,我被推選為秘書長。此外,中國大學生籃球協會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中國大學生排球協會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中國大學生田徑協會在中國礦業大學成立,中國大學生羽毛球協會在中國地質大學成立……中國大學生競技體育發展勢頭迅猛。“掖縣會議”結出豐碩成果。記得1992年中國大學生乒乓球隊組隊,參加了在法國里昂進行的第9屆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與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隊選手較量,獲得了男女團體第3名、男女混雙亞軍等。我擔任中國男隊主教練,國家教委副主任鄒時炎等領導看望鼓勵了我們。此后,從1992年至2019年,我連續擔任主教練或領隊,率隊征戰了7屆世界大學生錦標賽和7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累計男隊共榮獲40枚金牌,在2019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第30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乒乓球比賽中,男女隊一舉囊括了全部7項冠軍、5項亞軍,為中國大學生爭了光。1994年受教育部委派,我擔任中國體育援外專家組組長,與北京郵電大學王曉毅老師、中國地質大學裴良望老師赴泰國執教泰國國家青少年隊,分別擔任乒乓球、排球、羽毛球隊援外教練,還受到泰國詩琳通公主接見。
1998年教育部批準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聯合秘書處正式成立,從2003年起,中國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含單項)的國際聯絡及參賽組團任務全部移交給教育部門,這一內部機制改變,對促進我國高校運動訓練與競技水平提高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乒乓球競賽裁判的工作中,我也連續參加了9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9屆世界錦標賽、8屆世界杯、3屆奧運會、1屆世界殘奧會、1屆世界特奧會、3屆亞運會、3屆亞洲錦標賽,以及數十次國際公開賽和國際職業巡回賽總決賽、世界大運會、世界中學生錦標賽等各級各類各種比賽,在比賽中擔任裁判員、裁判長、技術代表、仲裁等,榮獲中國乒乓球運動貢獻獎、國際乒聯貢獻獎。
至今,看到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已日益發展壯大,新領導班子不斷籌劃改革創新,活躍在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國際中學生體育聯合會的舞臺上,中美、中法、中德、中英人文交流、高層論壇,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落戶中國,引領開創了新局面,我禁不住內心的無比喜悅和歡欣鼓舞!
中國學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制度自信與道路自信
1990年至2010年,我有幸連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體育系主任20年;1993年起被推選進入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擔任委員,后又先后擔任公體組副組長、公體組組長,擔任全國體育教材評審委員會委員等;也有幸見證參與了一系列中國學校體育改革、發展文件的起草和頒布。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中國學校體育的政策體系是最好的。
1990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關學校體育工作層次最高、最全面的行政法規,對推動學校體育法制化有重要價值。
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頒布,其中明確規定:“學校必須開設體育課,并將體育課列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科目,學校必須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于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保證,學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配備合格的體育教師,保障體育教師享受與其工作特點有關的待遇……”這些條款的設置為學校體育的良性開展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法治保障。同年,國務院還正式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原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將其稱之為“跨世紀的、滾動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一個宏偉的社會系統工程。《綱要》的頒布與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學校體育以及社區體育的開展,提升了廣大兒童青少年的體育參與質量”。
進入21世紀,國家更加重視學校體育發展,在學校體育指導思想上,針對學校體育工作專門提出了“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增加體育課時并保證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要求。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教體藝〔2002〕13號,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印發,《指導綱要》共8章23條,包含了體育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課程建設與課程資源的開發,對學校體育教育起到了極大的推動和改革作用,并沿用至今。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2007年4月,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門就加強青少年體質健康進行了研究。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1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會上,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等到會發言;上海交通大學以《四個結合構建大學生體育發展新體系》為題、深圳大學以《俱樂部體育教學模式》為題在會上作大會交流發言,上海交通大學的《四個結合構建大學生體育發展新體系》被教育部以簡報(2007第5期)的形式,送呈中央政治局、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國務院各領導,我也有幸列席參加了這次重要會議。
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頒布,明確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的總體要求:“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建立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營養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生率明顯下降。”中央7號文件的頒布,標志著青少年體質健康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其對于21世紀學校體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和深遠的影響。2008年,為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經國務院批復,設立了由教育部牽頭、七部委參加的“加強青少年體育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家體育總局也成立了青少年司。
2009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條例》,其中規定了“學校應當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參加1小時的體育活動”“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1次全校性的運動會”等條款;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器材配備目錄》(教體藝廳〔2004〕6號)印發,2005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教體藝〔2005〕3號)印發;2006年《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 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教體藝〔2006〕6號)印發,在全國大中小學掀起陽光體育運動的熱潮,形成全員參與體育鍛煉的良好風氣。期間,我有幸參與了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場地器材配備目錄及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意見等相關文件的研制起草工作,為學校體育事業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黨的十八大后,學校體育的發展進入了新時期。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立德樹人”確定為教育根本任務,一系列新的重要政策文件出臺,《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包括5章17條。5章內容包括:充分認識加強學校體育的重要性、明確加強學校體育的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落實加強學校體育的重點任務、建立健全學校體育的監測評價機制、加強對學校體育的組織領導。
2014年,《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教體藝〔2014〕4號)印發,學校體育工作評價有了法律性的依據。
2014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校園足球工作建設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學校體育的目標,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提高運動技能水平,培養健全人格。
2014年7月28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上海西郊賓館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樹立“健康第一”理念,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我有幸作為專家應邀參會。
2015年,教育部頒布《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教體藝〔2015〕3號)。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頒發,提出了“切實發揮體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作用”的要求。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球協會聯合印發《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并被專家解讀為:層次高,完整的頂層設計,理念新,意義深遠,時間明,目標量化,措施實,保障有力,職業化體系構建。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文包含序言、總體戰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健全支撐與保障、強化組織實施共9個部分29章。
2017年,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學校體育思想也更加強調體育運動對青少年良好道德素養形成上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我國體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的科學論述。2017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13屆全運會召開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時,我作為參會代表,又聆聽了總書記對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受到極大鼓舞。
回顧這些片段,我深切體會到:黨和政府對學校體育工作高度重視,極其支持,更強化了對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中國學校體育改革創新仍任重道遠
2014年《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教體藝〔2014〕4號,以下簡稱《基本標準》)印發后,受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領導委托,我參加了由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牽頭,對全國各省(區、市)高校體育工作進行的專項調研(為期3年),每年10個省(區、市),每個省(區、市)抽取“985”“211”重點大學、省屬高校、高職高專、民辦院校各1所代表性學校,重點調研《基本標準》等文件貫徹落實的實際情況、校園足球開展情況等,并從2015年起每年發布年度《中國學校體育發展報告》。我耳聞目睹了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體育工作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和輝煌成果,同時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學校體育改革創新仍任重道遠。
青少年學生體質下降,尤其是大學生群體,相當數量的大學生,體力活動缺乏,體能水平下降,力量耐力素質仍薄弱,心肺功能不強,肥胖率、近視率居高不下,提升青少年體質仍在路上。學校體育發展是個系統工程,學生體質下降是個綜合性的問題,社會、政府、學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各方面都有責任,必須齊抓共管,要崗位責任各司其職,推進面向人人的體育工作。
中國學校體育發展的政策體系是十分優越的,黨和政府一系列的文件精辟地論述了發展學校體育的方方面面,從制度上、法律上給予了充分的保證。然而,在操作層面上,政策落地的組織管理機構、運轉機制、保障措施體系、監督評價體系、激勵體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薄弱環節。
大學體育發展需要更多的文化含量和內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校體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不僅培養學生體能技能,更多的是人格養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體育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體育的道德素養培養,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長時期的培育、積累、沉淀形成。
中國學校體育的改革創新發展,仍然面臨著較嚴重的地區不平衡,一些中西部地區與沿海發展地區相比,人力、物力等各方面仍然有巨大差距,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支持也是必須要長期堅持的。而學校體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仍然處于較邊緣化的狀態,仍然是我國教育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亟須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無論是國家教育的“雙一流”計劃,還是“雙萬計劃”,體育學科的發展仍然要進一步提升,全體學生全面發展仍然是不懈努力的目標。
悠悠歲月,冬去春來,45年多的大學教師生涯,付出心血,付出勤勞,收獲光榮,生命留下了精彩片斷。“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傳統美德,也是我自己不懈的追求。我希望:如果有來生,如果上天眷顧我,一定讓我再做教師,一定再來上海交通大學,做一個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社會、對得起黨、對得起學校、對得起給我機會的人。
作者簡介:孫麒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體委副主任、校體科所所長。國家社科基金體育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專家庫成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顧問,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教育部直屬工科院校體育協會顧問,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體育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乒協裁委會副主任,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乒乓球技術委員會委員(亞洲代表),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乒乓球分會秘書長,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羽毛球分會副主席。曾任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網球分會副主席、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游泳分會常務副主席、上海市徐匯區人大代表等。獲第2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國家優秀教材二等獎、國家級精品教材獎、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主持人、寶鋼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以及全國體育衛生先進個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上海市模范教師、上海市育才獎等。曾任奧運會、世界特奧會、殘奧會、亞運會、全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杯、亞洲錦標賽、世界大運會、世界中運會、國際大賽等賽事總裁判長。7次榮獲“全國體育優秀裁判員”,2002年獲“中國乒乓球運動貢獻獎”,2008年獲“國際乒聯貢獻獎”等。
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及一般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國家體育總局項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課題等多項,出版專著、譯著、教材多部,在國際奧林匹克科學大會、國際乒聯科學大會、全國大運會科學大會及有關學報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