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寧
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教育題材的經典影視作品中,對違紀的學生來說,學校的德育處總有一個教師像“噩夢”般的存在。筆者在學校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分管全校的學生德育常規管理工作。時常有些年輕班主任、科任教師管不了的學生會送到筆者這里,家長管不了的也會求助筆者。他們總認為筆者很厲害,不管多調皮的“小鬼”送到筆者這里都能搞定。
筆者有個制勝的法寶,那就是“懲戒”。在一片賞識教育聲中,“懲戒”似乎成了禁土。“懲戒”和賞識就像磁鐵的兩極一樣無法完全剝離,沒有“懲戒”就沒有賞識,反之亦然。“懲戒”中的“懲”字,是一個組合字,上下結構,“征”在上,“心”下,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正心”的意思,故而,“懲”的實質是征得人心。在教育教學中善用“懲戒”,巧用“懲戒”,教育才能趨向完美。
一、“契約懲戒”,是自我發展的良機
四樓的平臺很小,是高年級學生課間休息活動的場所,不具備踢球的條件。筆者在全校集體晨會上苦口婆心地強調過很多次,絕對不允許在平臺上踢球,因為很危險。但仍有學生置若罔聞。午間的護導教師把這群不聽話的學生送進了筆者的辦公室。貼在額前的頭發濕答答的,順著鬢角滾著熱氣騰騰的汗珠,身體燥熱的他們將驚慌都寫在了不安的眼神里,我們之間注定有一場掰腕子般的“博弈”。
筆者沒有給他們說話的機會,直接輕描淡寫地問,要不要通知家長呢?他們一起搖頭。再問,要不要通知班主任呢?仍一起搖頭。追問,要不要集體晨會通報批評呢?還是一起搖頭。三問中明確暗示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及處理這件事的方向,而筆者等的就是他們的搖頭。
繼而筆者換了個口氣,慢條斯理地問:“那我怎么辦呢?在全校強調那么多遍不允許在平臺上踢球,對于你們而言這是個單向的、無回路的信息。如果不處理你們,老師怎么向在平臺上正常休息的同學交代呢?怎么向樓下的學生們交代呢?怎么向護導老師交代呢?那應該請誰來一起管呢,家長還是班主任,還是全校同學一起來監督呢?這個問題我們怎么解決呢?”筆者一連串的疑惑似乎讓他們更慌張了,他們面面相覷,壓根兒沒想到筆者有這么多的困擾和難處。
這時,有學生開口主動承認錯誤,有學生求筆者給他們改過的機會,有學生保證不再在平臺上踢球,有學生向筆者道歉,看筆者遲遲不表態,有的學生急得紅了眼圈。
接下來,為了讓筆者相信他們是真心改過,為感謝筆者不告狀、不通報的“仁愛”之舉,為了杜絕四樓平臺再有此類事情發生,經過商量,我們以協議的形式寫下了這樣的約定:足球沒收,暫由筆者保管。他們需做到三點:第一,保證不在平臺上踢球;第二,分組進行管理平臺半學期,監督提醒大家不在平臺上踢球,不在平臺上追跑哄鬧;第三,每個星期一大課間由其中的一名學生向筆者匯報一周平臺管理的情況。如果能做到,一個月后還給他們足球;半學期后還給他們簽寫的協議書,管理撤崗。愿意繼續申請自主管理崗位的,一學年以后,頒發學校“能豆豆自主管理志愿者證書”。倘若半學期中,三點協議中有一點做不到,將全校通報批評,請班主任、家長介入教育,學期結束通知班主任老師“評優”一票否決。
一學年后,他們拿走了足球和協議書,分管校長在學期結束表彰會上給他們頒發了“能豆豆自主管理志愿者證書”。畢業后,他們只要回來,一定會到德育處來看筆者,有時也會問,平臺上還有人踢球嗎?這時筆者往往笑而不答,暗想,能不踢嗎?不過,只要抓幾個像你們這樣的“小壞蛋”看著就好了。
一紙協議,看似是違紀的“懲戒”,是不可逾越的雷池,更是改正的機會,是行動的指南,是自我實現的目標與動力。如果學生不犯錯誤,教育也就不存在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發展。抓住教育的契機,借用“懲戒”的教育手段,也可以成為他們的設計,讓他們管理,給他們展示的最佳機會。值得注意的是,“契約”懲戒都是要歷經一段時間的,過程中要及時反饋與正向引導,才會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二、“后果懲戒”,是自我矯正的戒尺
下雨了,臨時改為室內體育課。筆者進教室時,眼保健操的音樂已經響了,有一名學生整個人窩躺在椅子上,翹在課桌上的腿抖個不停。體育委員站在他身邊,臉色鐵青,他用肆意的目光挑釁著。周圍的“吃瓜群眾”一邊隨著眼保健操的音樂用手在臉上胡亂地畫著圈,以便應付著隨時來檢查的校執勤員,一邊眼睛半睜半閉地偷瞄著他們,關注著事態發展,生怕錯過剛開場的“好戲”。
體育委員憤憤地告訴筆者,他就說這樣坐最舒服,就是不肯把腿放下來,筆者對體育委員笑了笑,擺手示意其回座位。筆者笑著對他提出要求,既然這樣坐很舒服,腿就不許放下來,這節課就這樣坐著。如果不聽話,或者中途把腿拿下來了,放學就留下來等家長進教室接。他猶豫了一下,把原本剛剛抬起的腿又放在桌子上了,環視著周圍,滿臉的不在乎。
眼保健操結束后,筆者正常上課。大概5min后,他的表情已經不再輕松自若了,筆者視而不見。又過10min左右,他舉手示筆者,痛苦不堪地說背酸腿疼得厲害,實在堅持不住了。筆者點頭示意他可以把腿放下來,轉而繼續上課。臨下課前,筆者請他當著全班學生的面說了下,腿放下之前身體的真實感受,順便用三言兩語滲透了一下不正確的身體姿態與肌肉代償的關系,然后宣布了下課。從學生們驚愕的表情中,筆者知道自己又把他們給“征服”了。處理這樣的事情不想花太多的時間,也覺得沒有必要花太多的時間,“惡人”自用“惡招”治,嘗到苦頭自然就不會再犯了。不耽誤教學,健康知識也隨風潛入,更能給其他孩子起到警示作用。
學生有些行為看起來是錯誤的、不恰當的,究其本質是下意識的“自我”表現。不必上綱上線地去糾纏誰的對錯,用承擔后果的“懲戒”手段讓學生更能有意識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這樣的懲戒要做到適可而止,切記不以懲罰、體罰為目的。
三、“規則懲戒”,是自我約束的準繩
在體育課的練習中,有些細節反復強調幾遍收效甚微,這時筆者會毫不猶豫地用“小伎倆”“懲戒”他們一下。
一年級的孩子在學習迎面接力的時候,練習中都能做到右手送棒、右手接棒、錯右肩跑過,可是一到教學比賽,就會有人忘記,怎么強調也沒用。重新宣布比賽規則,凡是在比賽中,做不到按右手送棒、右手接棒、錯右肩跑過者,本組的名次不但取消,而且暫停一輪。結果就是,犯錯者自己不敢再大意,伙伴更是相互提醒,比賽變得更加安全有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了約束不當的行為,就要有針對性地立規矩、講規則。使用“規則”懲戒,要規則在前,懲戒在后,規則面前人人平等。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萌發出把一些教育教學中的“智慧”寫下來的想法,于是就在本子上列出了很多“智慧”,沒有嚴謹的邏輯體系,只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一口氣寫了十幾個。如眼睛里的智慧、頭勢里的智慧、手勢里的智慧、微笑里的智慧、距離里的智慧、空間里的智慧、聲音里的智慧、哨音里的智慧、隊形里的智慧、沉默里的智慧、期待里的智慧、懲戒里的智慧、賞識里的智慧、講解里的智慧、提問里的智慧、示范里的智慧,等等。寫后突然意識到,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善于總結,善于提煉,教育中智慧就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