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是小學教育當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就是其設置的主要目的。課堂教學目標是通過采取一系列目標明確的措施,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自己對科學的認知,從而實現科學素養的提升。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在對科學開展課堂教學時,應當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教學,以達到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5-0057-02
引 言
在我國實行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小學教學中,科學課程已經成為一門能夠促進小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創新能力的加強,以及對小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課程。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科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科學教學時,應當將學生實際的認知范圍、個性特點、學習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列入教學課程的安排當中,以此來實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做好課前準備
為了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要以學生的學習情況為課程訓練的出發點,對學生的聽、說、讀、寫教學進行科學合理的設置,以此來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提高,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增強科學教育課程的效果[1]。教師的職責包括很多,如課前的準備工作和課后的考核評價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在課前做好相應的教學準備工作,讓科學課堂產生良好的效果。另外,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水平、個人積累的教學經驗,以及達到的教育水平和職業素養,都將對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此時,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出發,將課前準備工作做好,將科學課程教案寫好,并在了解學生普遍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互不相同的個性特點,從而在科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實現學生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促進科學教學課堂有效性的提高。
例如,教師在對“研究磁鐵”進行課堂講解之前,需要將相關的準備工作做好,以此為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保障。首先,教師可以先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利用實物觀察的方式尋找課程內容的特點。其次,教師可以先對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與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在課后,教師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磁鐵的兩極進行思考和觀察,通過此種方式實現對學生思考能力的訓練。最后,教師還要將課堂應急準備做好。教師要利用積累的教學經驗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提前思考和收集,并運用相關知識進行解答,以此對學生的課程學習進行積極的引導,從而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二、注重內外結合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將課外的知識融入課堂教學當中,以此將課程內容進行有效的豐富,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活躍和學習興趣的提高。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自制力較差、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當通過學生喜歡的、愿意接受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將課外的興趣點和課內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主動性,完成科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標。
例如,在講解“關心天氣”這一知識課堂時,由于天氣是學生常見的、能接觸到的、多變的自然現象,教師可以將“天氣變化與生活相關”這一現實問題融合到課堂教學的知識點當中,并引導學生在進行課前觀察的同時表達出自己所觀察的天氣現象,以及這些現象對生活的影響,從而在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的同時,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互動氛圍,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三、運用分組實驗
為了能夠讓小學生在科學課堂中更加有效地發現科學現象,科學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的方式,讓小學生進行課堂科學實驗,以此加強學生對所學科學知識的理解。分組實驗是指在為各個小組分發了相關實驗器材之后,讓小學生自行進行小組實驗的一種實驗方式。分組實驗能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同時,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式的實驗和思考,以此最大限度地將學生對科學知識和課堂實驗的求知欲及探索欲激發出來。
例如,教師在講解“紙”這一課堂知識時,可以先對小學生進行分組,然后讓學生對科學書的紙和各個不同本子的紙進行橫向、縱向及深度等多方面的觀察,并讓學生把觀察的結果寫下來;然后再撕下兩張不同本子上的紙,在紙的中央滴一滴水,讓學生對這兩張紙上的水的擴散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不同的紙在滴上水后,吸水性和透明程度都不相同?這種現象與紙的哪些要素有關系?”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從而在加強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同時,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利用實踐活動和課外書籍
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式之一是教師可以多為學生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并組織學生對相關的科學課外書籍進行閱讀。小學科學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完相應的科學知識之后,可以利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開展與科學知識相關的實踐活動。例如,教師讓學生嘗試自己栽培芽苗菜,并思考“芽苗菜的栽培需要哪些必要條件?無土栽培的芽苗菜和有土栽培的芽苗菜有什么區別?”。如此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也能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并在提高科學學習水平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生命之源——水”這一課程知識后,為了能將科學知識進行拓展,可以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水、糖水、牛奶和白醋等進行觀察,并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的方式,將水和糖水、醬油和醋等進行分辨和分析。首先,學生只是通過肉眼看,是無法將水和糖水、醬油和醋進行區分的。其次,學生就會用聞的方式,發現在聞了之后,醋有一種刺鼻的味道,如此可以很輕松地將醬油和醋分別開來。然而,學生還是無法將水和糖水進行區分的,在這個情況下,最后,教師就需要讓學生通過品嘗,來區分水和糖水。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通過看和聞來進行區分的,那么自然也就能將學生對“水”的認知進行加強和提高了。
結 語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在課前將相關的課堂準備工作做好,并在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的情況下,利用有趣、生動、豐富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以此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主動性,能夠將課堂教學任務有效完成,從而在為教學目標提供基礎保障的前提下,促進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王曉英.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名師在線,2019(31):53-54.
作者簡介:朱德峰(1970.7—),男,江蘇建湖人,本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建湖縣小學科學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小學科學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