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一門很特別的學科,高中學生通過閱讀掌握語文知識、實現語言積累、形成語文能力,增強思維能力,提高人文素養。當然,產生這一系列積極作用的前提是閱讀活動的有效性和閱讀文本自身的意義性。所以,要想實現校本主題閱讀對高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必須注重閱讀主題的選擇、閱讀方式的選擇,以及對學生閱讀情況的評價方式的選擇。
俄國文藝理論家杜勃羅留波夫認為,文學是教育的伙伴,文學與受教育的要求是平行發展的。這句話道出了閱讀文本與語文教育的關系,也充分說明了為什么通過閱讀就能夠提升語文素養。可以說,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體現在閱讀文本的主題上。是否適合學生閱讀,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是否能夠啟發學生更好的生活,處理好與世界的關系,這些都是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考慮的。
閱讀主題也就是文章主題,無外乎五個方面:人與人之間關系、人與自我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文化的關系。這些主題又包羅萬象,將人生的萬般意蘊內涵都囊括其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人生,看待自己。如果將閱讀進行歸類,閱讀是有關“人”的閱讀,由人來閱讀,人所閱讀的也是人。愛上閱讀,學生便能從中吮吸語文素養的甘汁。
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為例,這一冊書分為四個部分:“科學之光”主要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此情可待成追憶”主要表現人與人的關系;“直面人生”主要表現人與社會的關系;“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則主要講人與自我的關系。這幾部分全面覆蓋了學生的生活,為學生帶來人生的指示,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以“科學之光”部分中的《斑紋》為例,作者通過蛇、鮭魚、螺殼、瓢蟲、鷹、長頸鹿、斑馬、老虎、豹子、梅花鹿等介紹斑紋,即動物的形體及身上的顏色和圖案。但作者僅是單純介紹動物的斑紋嗎?當然不是,其文本的精神內核指向是人與自然,包括自然與社會現象、人類內心的精神生活等一切存在的事物。作者從這一點出發,向讀者揭示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自然規律的神奇。
閱讀是很神圣的一種行為,但不是任何閱讀都值得我們推崇,閱讀要掌握方法。方法不對,如同持劍在手會傷了自己;方法正確,書本如同一眼清泉,滌心養氣。“讀不在三更五鼓”,也不在“死記硬背”,“一曝十寒”要不得,“死讀鉆牛角”也要不得。除了持久地讀、反復地讀,還要活讀,按照適合自己的方法讀。除了朗讀、精讀、速讀、泛讀、略讀,還要進行綜合、比較、概括、歸納地讀。此外,更有記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的讀。當然,體裁不同,閱讀方式也不同,散文有散文的讀法,小說有小說的讀法,詩歌有詩歌的讀法。最重要的是,閱讀是有關“人”的閱讀,要因人而異,不能盲目地讀。綜上,教師選擇的閱讀方式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語文素養。
《林黛玉進賈府》是名著《紅樓夢》中的經典選段,屬于高中語文必修二專題“慢慢走,欣賞啊”,主要以林黛玉的視角對賈府的環境和人物進行介紹,充分表現了林黛玉、賈寶玉的性格,在《紅樓夢》全書中至關重要。這篇文章篇幅較長,學生無法集中注意力將其讀完。據此,教師要謹慎選擇閱讀方式,不要運用不得當的閱讀方式削減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教師可利用影視資源進行閱讀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影視,可以在頭腦中形成畫面,結合畫面去閱讀,更能提高效率,增強閱讀印象和趣味。
就像人無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一樣,人無法了解自己的全部,所以,為了知不足而改不足,更好地進行閱讀,還需要閱讀的評價者。這正如伊本·加比羅爾所說:“一個人的內心藏在他的作品中,而評價卻將它放到了明亮處。”對于學生來說,有效的評價是其閱讀進步的階梯,學生拾階而上,才能夠站得更高。那么什么樣的評價才是有效的呢?首先要符合學生的接受強度,其次要真誠客觀,最后要傾向于鼓勵。關于評價依據,教師可圍繞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進度、閱讀質量、閱讀中的思考等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為學生提供導向和信心。
如揚子的《十八歲及其他》,有些學生通過閱讀就能夠提煉出文章的內涵;有的學生能夠概括文章中表現出兩代人的矛盾,包括兩代人讀書、青春的不同;有的學生則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一些見解。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進行具體的評價,既要評價其閱讀的質量,也要評價其閱讀中所進行的思考內容的正誤。對于閱讀仍然停留在表層的學生,教師要多予以鼓勵,激發其興趣,并為其講授閱讀方法。對于一些沒有完成閱讀任務的學生,教師也不要因此放棄,而應利用其他學生的力量帶動他們邁出一小步,再邁一小步。
可以說,閱讀是關于人的閱讀。因此,無論是閱讀主題的選擇,還是閱讀方式、評價方式的選擇,教師都要圍繞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進而實現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