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通過視覺材料運用語言文字符號獲取信息、發展思維以及認知世界的一種審美體驗過程。思維品質是指人們在思維過程中呈現出的不同特點,主要包括靈活性、深刻性、獨創性、敏捷性以及批判性。閱讀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包括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可見,教育界對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已經非常重視,許多學者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下面筆者也來談談個人的一點思考。
靈活性是指學生的思維靈活,能夠打開自己的思路,并學會靈活應用之前所學過的知識,能夠自主閱讀。閱讀者具備不同的知識儲備,在閱讀中對于文章的理解不同。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可以避免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中的“急功近利”現象,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理念。在靈活性閱讀狀態下,學生需要直面閱讀材料,靈活應用知識,獨立思考、獨立分析閱讀文本。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啟發學生獨立閱讀、靈活運用知識。
如《想北平》一課,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對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通常會先向學生介紹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社會環境等相關資料,然后再讓學生進行閱讀思考、分析理解文本。雖然這樣有利于學生快速理解文章,但是不利于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靈活應用以前學過的知識。因此,教師可以在不介紹本課背景資料與知識的情況下,讓學生直接閱讀,獨立探索相關背景知識,獨立思考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沒有了解任何背景資料的情況下進行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閱讀教學質量,還可以使學生在探索思考中發現所閱讀文本的內蘊,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靈活性。
思維品質的獨創性屬于思維活動中的創造精神,即創造性思維,是閱讀思維品質的重要特點。聯想屬于一種重要的構思方式,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合理的聯想可以拓展學生思維,鍛煉學生構思能力,充分達到讀、思有機結合的閱讀教學目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路徑之一。在閱讀教學中,由于課時和學生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往往在閱讀文本的留白或者重要內容中予以學生一定的提示,讓學生進行想象,這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范圍。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根據所閱讀文本進行獨創性的聯想。
如關于《雷雨》一課的教學,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通過提問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聯想。“若周樸園與魯侍萍沒有再次相認相識,故事的結局會發生怎樣地轉變呢?”“若周樸園最初沒有與魯侍萍分開,故事又會怎樣發展呢?”“本文還能有其他的結局嗎?為什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聯想,根據故事情節和社會背景聯想本文可能的不同的結局。
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關注文本細節、比較異同、獨創性聯想以及揣摩留白。如此才能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將“讀”與“思”有機結合,提高學生想象能力。學生則根據教師的提問展開獨創性聯想,逐漸形成獨創性思維品質。
深刻性是思維活動的深度,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是指對文本的認知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應該結合社會背景深入理解。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深入思考,調動學生閱讀思考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而鍛煉學生深刻性的思維品質。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分析閱讀文本為主,輕視學生的閱讀思考過程,這無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而深入思考能讓學生對疑惑或文本中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深化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強度,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進行深刻性思考,讓學生深入思考文本。
如《祝福》一課的教學,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教師可以提問:①“祝福”描寫于特定的環境中,這樣的設計有什么作用?②若文中將第一人稱“我”轉變成第三人稱“他”,表達效果一樣嗎?③本文完全可以以“祥林嫂”“魯鎮”等為題,為什么作者要選擇以“祝福”為題呢?學生得到教師的啟發后,立刻對文章內容產生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深入思考。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剖析文本,啟發學生深刻性思考,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掌握文本知識點,還可以使學生在深刻思考過程中提高深刻性思維品質,推動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
培養學生思維品質還體現在批判性上,即在閱讀教學中強調批判性解讀。批判性解讀主要分為引導學生質疑、求證質疑。在閱讀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通常參考課本,遵循名家“權威”解析資料理解所閱讀文本。這導致學生甚至教師不能“明辨是非”,阻礙了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提升,降低了學生敢于質疑的勇氣,還嚴重影響了教師自身思維的發展和教學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證實問題,這樣才能推動學生閱讀思維品質的形成。
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課的教學,通常的參考資料都講述藺相如在文中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人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引導學生從“智勇雙全”等層面評價文本中的藺相如人物形象,這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拓展,阻礙了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形成。因此,教師在課前就要全面查閱相關資料,整理自己對藺相如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藺相如人物形象的評價,部分學生認為藺相如是一位追求功名利祿的小人,教師引導學生證實這一觀點是否準確。總之,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解讀閱讀文本時“啟疑”“求證”。如此,不僅讓學生敢于質疑,合理批判,鍛煉學生閱讀“批判性”思維品質,還可以使學生正確判斷文本,不隨波逐流,進而促進高中語文閱讀高效課堂的實現,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備受人們關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前提條件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強化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原生態閱讀”,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聯想與想象,啟發學生時效性思考,強調批判性解讀等,這樣才能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達到培養學生靈活性、獨創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思維品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