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語文這門學科而言,語文味所展現的就是其特殊的文學韻味,其中既包括語言、文學,也包括形象、構思,還涉及意境以及讀者的感悟。歸根結底,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底色,不管是資料的引入、思維的綻放,還是對話的開展以及情感的渲染等,都因為這種底色的存在而飽含情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咬文嚼字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教學“寫”這一過程中,對字詞進行精挑細選,這樣才能促進表達的成功,提升表達的完美程度;在教學“聽”與“讀”的過程中,更要緊扣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品味其中所潛藏的內涵。既是為了表達自己,更是為了理解他人。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咬文嚼字”,突出強調的重點在于細嚼慢咽。
以下是一位教師在《小草和大樹》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的片段:
師:仔細品讀文本的第1自然段,通過哪句話能夠概括夏洛蒂勃朗特的一生?
生:“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于風沙中的仙人掌花。”
師:在這一句話中,你認為哪些詞用的既巧妙又精準?
生1:“壯麗”。在沙漠地帶,天氣干燥炎熱,如同一個火爐,在這炙烤的時空中,仙人掌如同綠色的精靈一般,能夠開出燦爛的花朵,展現生命的壯麗之美。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所寫下的巨著,轟動了整個英國乃至世界文壇,這也是極為罕見的“壯麗”。
生2:我別喜歡“傲放”這個詞語,非常形象地展現出了其綻放的姿態,雖然她們遭遇過斥責,也遭遇過阻撓,甚至認為這不應該是婦女從事的事業。但是她們始終秉持著鋼鐵一般的意志,秉承著對文學的崇敬,叩開了文學圣殿的大門,用自己的汗水以及心血,將“小草”最終灌溉成“大樹”。
“咬文嚼字”需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這樣才能體會語用之精妙,夠從中汲取更豐富的語用表達,才能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母語文字的獨有魅力,既有助于豐富語言素養,也能夠為日后語言的學習與發展打下扎實的根基。
對于語文課堂而言,不但要體會語言的溫度,更要基于字詞了解識冷暖。在語文課堂中,更要展現語文學科的溫度、廣度以及深度。“情意冷暖”實際上是對語文味所做出的更深層面的闡釋,通過學生的吟誦能夠心隨意動、心醉文中,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境、意境以及心境的有機融合,并形成和諧的整體。
以下是一位教師教學《愛如茉莉》這篇課文的片斷:
片斷1:
師: “愛”應如何?
生1:如同空氣,身浸其中,不可缺少。
生2:如同巧克力一般,香甜絲滑。
師:但是有這樣一種愛,表面上看平淡無奇,但是卻清透、純凈,幽香縷縷,愛如——茉莉。(生齊讀)
片斷2:
師:首先自主閱讀第9自然段,品味咀嚼“探”這一動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可輔助多媒體襯托輕緩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個性化的閱讀方式。)
生1:如果以輕柔的語調閱讀,可以感受父母之情的溫馨。
生2:如果是以緩慢的語速,能夠從中感受到心心相印。
生3:如果閱讀時使用激動的語氣,我甚至會聯想到自己的父母,如果他們能夠像文中“我”的父母那樣,應該多好啊!
……
師:那么愛究竟像什么?實際上對于不同經歷的人來說,都會擁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感受,你能夠基于這一主題寫下幾句自己的感悟嗎?寫完之后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
通過之前的講解,學生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情感,只需要教師基于喚醒的話語,就能夠使這種情感得以迸發,能夠將學生置于相應的文本意境中,既能夠深刻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也能夠使學生基于心靈層面和作者以及文本之間形成共鳴,充分且自由地表達個人感悟。
對于品詞析句來說,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觸及作者內心,感受其豐富的情感,體會其跳動的思想,并揣摩思想情感表達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須要關注表達的細節,哪怕是一個簡單的詞匯,甚至是一個標點符號,都必須經過仔細揣摩和斟酌,這樣才能夠更深層次的體會潛藏在文字背后的內涵,才能夠嚼出語言文字的真正滋味。
以下是一位教師在教學《愛如茉莉》一課時的教學片斷:
師:大家在朗讀時,是否能夠在腦海中浮現那令人感動的場景,能否說出哪個場景或者是哪個詞語給你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學生各抒己見)
師: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形容初升的陽光,“悄悄的從窗戶探了進來”。通過其中“探”這個字,你們能讀出什么?其中是否有我們所說的“溫度”?
生:連陽光都不忍打擾父母,其間充滿了溫情,更有溫度。
師:為什么不能使用“照”,二者存在怎樣的區別?
生:“探”所使用的是擬人的手法。
師:是否可以使用“照”“射”進行替代?
生:改了之后就沒有擬人的寫法了。
師: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生:“探”是通過側面展現這一場景中濃濃的愛意,連陽光都不忍打擾。
師:文本中所有的景語都是情語,所展現的景色充滿情感、更充滿溫度,通過這個“探”這個字,就能夠感受到語言文字獨有的魅力。
總之,語文教學實踐中,通過文字能夠感知溫度,基于字詞可以了解冷暖,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就學生的言語直覺錘煉并提升其對語言對敏感力,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對研究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通過品味體會潛藏在字里行間的豐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