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學習語文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學生們學會表達。目前多數的語文課堂過多地關注基礎知識的夯實,文本的感悟……對于文本中許多可以抓住的“讀寫結合”點默然放過,導致學生學習文本淺嘗輒止,寫作時仍無從下手。只要我們老師做個有心人,在備課時用心解讀教材,引領學生破解文本的語言表達密碼,尋找最佳寫作切入點,定能讓“寫”激活語文課堂。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句式精妙,特點鮮明。語文教師如能有敏銳的眼睛,引領學生去發現、揣摩并總結出表達方法,作為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著眼點,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18課《莫高窟》第三自然段介紹壁畫時,運用了大量的四字詞語,生動簡潔地向我們展示了其宏偉瑰麗的特點。教學時我采取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發現句式表達特點,適時進行遷移訓練。
以“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一句為例,教學時,在學生理解之后,我讓學生讀句子并尋找“美”。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破解出語言表達的密碼:語言簡潔,四字成詞,節奏鮮明。我適時搭建平臺,出示了更多有關飛天活動場景的片斷,鼓勵他們也用四字詞語,嘗試寫其余飛天的姿態,補充省略號處的內容。這樣做,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從文本習得寫作方法,可謂一箭雙雕。長此以往,必然有利于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的課文是編者們精心選擇、編排的,語言規范,寫作手法豐富。《水》是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一勺水給四兄弟沖涼”的場景,其細膩傳神的表達讓讀者記憶深刻。課堂上帶著學生共同沉醉于四兄弟沖涼的快樂后,重點轉移到揭密作者“慢鏡頭寫具體”的表達方法:“一勺水”從頭到腳只要幾秒的時間,就能流經人體的八個器官,而作者卻用了一百多字描述,四十秒才能讀完。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發現,放慢動作,感覺暫停在每一個身體部位,這樣再寫就簡單了:水流到哪里就寫到哪里。領悟這一寫法的精妙后,我安排了隨堂練筆:“雨水從天上落下來。”學生們結合生活經驗,打開思路暢所欲言:雨點落在了“屋頂、草地、窗戶、大樹、車頂、……”我再請他們把這八個字寫成一段話,剛剛習得的“慢鏡頭寫具體”一法讓他們的寫作困惑迎刃而解,精彩紛紛呈現。可見,閱讀教學中,引領學生深諳寫法之妙,生動的文字才會流淌于筆尖。
《新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要求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為此,課堂上我們不能滿足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而是應引領學生跳出文本,關注寫作順序,指向寫作。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1課《珍珠鳥》一文中,“珍珠鳥是如何一點一點的信賴我的”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中,在學生熟練朗讀課文4—6小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從中提煉珍珠鳥活動的關鍵詞:飛來飛去—喝茶—啄筆尖—啄手指—不想回家—熟睡肩頭。回顧珍珠鳥信賴我的過程,結合板書,學生們首先發現珍珠鳥信賴我是按照一定順序的,而且不可調換;接著發現這么多的活動安排詳略得當,真切地寫出內心的感受,使文章有聲有色。有了上述“法寶”,再要學生寫出和小動物之間的“深厚情誼”就輕而易舉了,隨后一篇篇佳作《小狗阿黃》《淘氣貓》《烏龜小貝》等新鮮出爐。
文章文體不同,素材的選擇與處理也會不同。教學時教師必須有敏銳的語言感知力,有文體意識,抓住文章的脈絡結構,關注語言表達特色,教會學生選材、構建、重組并遷移寫作,這樣學生有法可循,才會樂于表達。
以說理文《滴水穿石的啟示》為例。文中列舉了三個事例,事例的選取和表達很有講究,因此也成了我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學生們發現三個例子都是中外名人后,引導他們明白要想證明觀點,列舉事例必須是有說服力的古今中外名人。其次,通過《李時珍故事》380個字的片段和課文中60多個字的兩段文字的比較,發現說明文的事例語言簡潔凝練。學生們在文本的引領下,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了已學課文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為接下來的遷移習作備好素材的積累。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教師就應該有強烈的篇章整體意識,于是我讓學生根據這一課所學的要點“提出觀點—事例論證—深化觀點”的順序,完成說理文的處女作《說成功》。因為有了事例表達訓練的鋪墊,學生們寫得非常成功。
歌德曾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必須對學生習作能力與現狀心中有數,潛心研讀每篇課文,結合學生表達需求,選擇適宜的教法學法,引領學生破解作者表達的密碼,再結合實踐遷移表達,這樣學生們想不愛上習作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