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寫話教學重在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為此,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是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有效的方法,讓學生想寫、愛寫、會寫。
小學語文寫話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沒話可寫,即使寫起來,語言干巴巴。其主要原因是素材的缺乏。為此,提高學生寫話能力的首要任務是積累寫話素材。
積累寫作素材,首先讓學生堅持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不論是課堂上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教師鼓勵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他們把閱讀中的好詞、佳句等隨時摘錄下來。如《美麗的顏色》的閱讀時,讓學生對居里夫婦的工作環境的極端艱苦,讓學生關注從哪幾個地方描寫工作環境的艱苦的,并摘抄一下來,如殘破的小屋;夏天,里面燥熱得像一間溫室……這樣的積累,學生在描寫景物的寫話時,會抓住景物的主要特點,并采用合適的修辭手法而增強寫話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從而提高寫話能力。
寫話素材的積累,課外的積累,更見其必要性。在目前大力提倡閱讀的背景下,低段的小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也不容忽視。課外閱讀,不僅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技巧的培養、閱讀能力的提升,更通過閱讀,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為寫話積累素材、為以后的習作打下基礎。課外閱讀,應提醒學生不能隨心所欲地翻閱,而應在注重閱讀內容的了解、主題的把握等基礎上,也積累優美的字詞、段句等。
學生在閱讀中,通過做筆記積累素材時,教師應給以科學的引導和指導,不是機械地抄寫某一個詞、某一句、某一段,而應指導學生會記,如對于好詞佳句的摘錄,應分門別類,如對于季節的詞語,可以分為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的詞語等,這樣,有助于詞語的積累和運用。此外,引導學生在摘錄時,應摘錄最“美”的,以“與眾不同”為主,這樣的素材積累,利于在寫話時“借用”,使自己的寫話、以后的作文,增加亮點,使寫話和習作更有個性。
素材的積累,不僅僅停留在摘錄的層面,每一天的語文課,可以給學生三到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收獲,認為美的詞語、句子和片段,與大家交流,在交流中,加深理解,理解是運用的前提,只有正確理解,才能正確運用,避免套用,促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能信手拈來,并實現妙筆生花之效。
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于枯燥、乏味的文字,不感興趣。而對于圖文并茂的繪本則情有獨鐘。為此,小學語文寫話教學中,借助于繪本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概括繪本的內容,這樣,依托繪本的獨特魅力,融入到寫話的教學中,給寫話注入新鮮的血液,提高寫話的興趣,讓學生快樂寫話。
如教學《陳毅探母》,教師讓學生寫一些關于爸爸、媽媽為主要形象的寫話,可以不妨推薦幾本關于媽媽、爸爸為主要形象的繪本,如《我的媽媽真麻煩》《讓我安靜五分鐘》《我家有個壞寶寶》《爸爸,你愛我嗎》《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爸爸,你再看我做什么》……閱讀這些繪本,讓學生講一講繪本中的主要內容,讀說結合,為寫媽媽、爸爸的形象寫話,奠定基礎。
繪本的閱讀,不能局限于寫話課堂上的閱讀,應推薦給學生適合他們閱讀的繪本,讓他們課外閱讀,擴大他們的閱讀量。此外,在閱讀課堂上,提供給學生可以閱讀的書目、繪本,選擇其中的一本與大家共賞。學生閱讀后,鼓勵學生講一講、寫一寫。讀是前提、講是關鍵,寫是重心,實現讀寫結合、以說促寫。再者,教師的引導和設計閱讀任務,有助于促閱讀更有效。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低段的小學生而言,寫話不是簡單的事,他們年齡小、生活經驗困乏、素材積累不多等,使他們在寫話是時,無從下筆的尷尬局面。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并且用寫日記的形式,記錄生活實際、抒寫生活的感悟,讓學生形成寫日記的習慣,也通過日記的記錄,養成良好的“寫”的習慣。
低段的小學生寫日記,可以鼓勵學生不會寫的漢字,用拼音代替,也鼓勵學生盡量用熟悉的字而寫日記,要求學生在寫日記時,應注意完整性,如“六一兒童節”,學生以匯演為體裁寫日記,提醒學生寫出時間、地點、事件,最好抒寫心情感受。隨著學生寫日記成為習慣,教師可以提高要求,在寫日記時,用一些好詞佳句,日記也就越來越成為興趣之一,寫的日記,也越來越上檔次。
以日記為寫話打基礎的時候,教師應提醒學生,日記不是流水賬,每天的日記,如果都是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上學等,這樣的日記,失去記的意義。日記應選擇的確有啟發、有教育意義等的事件進行簡單記錄。如組織學生觀看《給爸爸媽媽洗一次腳》后,讓學生把觀后感寫下來;同時,也鼓勵學生回家主動為爸爸媽媽洗腳,并把過程和感受寫下來……
低年級的寫話,是作文的起步,也是作文訓練的主要途徑。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應從興趣入手,結合教材文本、挖掘寫話元素;運用繪本閱讀,實現讀寫結合;鼓勵學生堅持記日記,讓寫話成為習慣,再開展多樣化的寫話訓練,這樣,學生在寫話的王國里自由馳騁、展翅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