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課堂的學習主體。語文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學習。統編教材編者也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將課文分為三類,即“教讀課”“自讀課”“導讀課”,以便引導學生從“扶”到“放”,從課內到課外。但在具體教學中,不少教師把握不準三種課型之間的區別,常常將“自讀課”“導讀課”上成了“講讀課”,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教材編者的本義。本文淺析統編教材中“自讀課”教學設計其策略,以便參考。
研讀統編教材初中語文,針對“自讀課”這一類文本,其文體大概分為實用型與文學型兩種。針對實用型自讀課文,其核心是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因而其閱讀的作用是為了理解;而對于文學型自讀課文來說,其著眼點在于文學性,閱讀是為了鑒賞,是為了品析文本人物言行特征,等等。文體不同,所采取的教學策略也不同。
比如,針對《雨的四季》《散文詩兩首》《土地的誓言》等文學型自讀課文,教師可以采用朗讀與品析方法,以便引導學生從中品析作者語言表達技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范讀、個人讀、集體讀,分角色朗讀,或者想象讀等形式,引導學生從中品析文本情感與語言表達技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填空式,即“文中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什么特點,抒發了什么情感”來引導學生進行自讀,幫助他們運用所學過的技巧品析言語。
針對《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塑生命的人》這一類敘事實用型自讀課文,其教學目的不是品析文本語言藝術性,而是考慮故事脈絡及其文本人物細膩描寫。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兩步走:第一步,組織學生通讀課文,講故事,以此幫助他們梳理故事內容;第二步,品析課文中的描寫,引導學生從中借鑒,習得表達技巧。
對于自讀課文來說,最根本的教學策略,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從中獲得發現。畢竟對于語文學科資源來說,它們往往帶有一種自主性,從中蘊含著各種信息,這需要教師充分整合教材,繼而引出“自學什么”,以便為其自讀內容定調。以《竊讀記》一文為例:
讓學生結合理解說說“竊讀”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滋味是什么。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思考方式,從動作、神態、心理、表達方式等角度品析,以便從中習得品析技巧。
引導學生精讀文本中典型事例,劃出體現“我”情感變化的關鍵字詞,思考其變化原因。引導學生重點就“記住,你是吃飯長大,讀書長大,也是在愛里長大的”這一句進行品析,以便把握文本表達情感。
從自讀要求來看,這一份設計沒有做到充分整合教材,畢竟課后“閱讀提示”已經明確要求關注文本的敘事特點,還推薦了幾篇類似書目,即《憶讀書》《書的抒情》等,其目的是引導學生借助對比發現敘事特點。實際上,教師如果全部照搬,必然讓語文課堂顯得不夠緊湊、融洽,因而教師要善于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抓住教學核心,即從文本特質出發,關注其懸念、插敘、突轉等敘事技巧,這是根本。
“自讀課”,最根本的是讓學生自讀,并通過自讀提高個人語文素養。對于教師來說,這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實際,創新學習活動,以便真正促進其個人自學能力提升。
首先,要喚醒學生閱讀體驗,比如《雨的四季》這一課,可以先讓學生結合其中一個季節描寫,結合生活體驗說說特點;也可以請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說說自己最喜歡哪一個季節的雨;或者引導學生圍繞寫作技巧進行分析,這樣促進學生閱讀體驗呈螺旋式上升。
其次,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對于自讀課來說,其目標明確,學生的素養也能得以系統培訓。比如針對《走一步,再走一步》這一課,其能力素養,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學會有條理敘事,二是借鑒文本中心理描寫。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主要圍繞了什么事進行描述的,主要寫了哪兩個內容?接著引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然后引導學生說說作者設計意圖。通過這種方式,不僅便于學生準確與作者、編者進行對話,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其語文素養。
要關注學生自學過程。對于自讀課來說,學生學習的結果反而變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自學過程。畢竟通過這個過程,學生才能學會學習。比如《散文詩兩首》這一文本,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對比閱讀”的方式,進行品析比較,繼而從中領悟作者表達技巧。
總而言之,相比“教讀課”,對于“自讀課”來說,不僅教材只是個例子,就連教學方法也只是個例子,學生需要的是“拐杖”。因而,教師要準確領會編者意圖,充分引領學生進行“自讀”,以便讓他們真正學會閱讀,學會學習,為語文素養提升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