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在高考語文考試中占據著比較大的分值,因此,學好詩歌,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和內涵至關重要。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采取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了解作者的創作心聲,進而幫助學生提升語文成績。
高中詩歌包含豐富的人文情懷與民族情感,學好高中詩歌,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為學好高中語文奠定堅實基礎。比如在學到李煜的《虞美人》時,其中有一句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學生在閱讀這首詞時,往往表情生硬,不能將個人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讀起來也索然無味。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理解作者意味深長的亡國之愁苦,將這種傷愁的情懷注入其中,讀起來就會朗朗上口,使整首詞都有生動性和感染力。
由于高中詩歌大部分屬于古代詩歌,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生僻字或詞,學生在閱讀或學習時難以迅速讀懂。教師應結合詩歌的意境,正確引導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閱讀一些經典的古代文集,將文集當中的生僻字詞及時記錄下來,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夯實語文的文字根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針對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情懷,深入細致地解釋那些不容易理解的字詞,使學生更易于接受。
比如在講到王安石的《孤桐》時,其中有這樣一句:“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這里邊出現兩個生僻字“慍”和“斫”,如果單從字面上理解,學生很難掌握,此時,教師就應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整句詩的內容,予以正確的詮釋。“慍”的原義是指心里燥熱,而這句詩里的意思是指心情不安靜、不平靜,而“斫”的原義是砍伐的意思,在這句詩里的意思是彈奏的意思。如果單單從字面上理解的話,往往會使學生產生歧義,也無法理解詩的意境和思想,導致學習出現困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講述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懷時,要將詩歌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進行有針對性的解讀,這樣便于學生快速掌握閱讀詩歌的技巧,為學好詩歌創造必要的條件。
目前,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缺乏相對應的教學理論,詩歌教學觀念還存在誤區。而文本解讀作為學好詩歌的重要途徑,需要教師靈活運用。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往往對詩歌文本所蘊含的獨特內蘊不甚了解,也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深入剖析,導致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出現學生會錯意的現象。此外,高中詩歌其實也是對現實生活語言的提煉與升華,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走入現實生活,從生活中擷取詩歌精華,掌握詩歌內涵。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中有:“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主要是表現離別湖上亭時依依不舍的情懷,但是不細看,學生會對詩句產生歧義。如果將柳條與藤蔓引入到現實生活當中,就會發現,柳條與藤蔓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通過它們擺動時的動作來挽留主人。
在高中詩歌文本解讀中,學生必須掌握正確的方法和要領,才能體會出詩歌的魅力。學生在對詩歌文本進行細讀時,應注重誦讀吟詠,類似于古代的詩人們在朗讀詩歌作品時所表達出的美感。應用這種方法,學生慢慢就會受到啟發,使自己的語感得到有效提升。
第一點是抓住詩歌文本中的每一個字的讀音,讀音準確才能表現出詩歌的意境。在第一遍朗讀時,學生對詩歌的大致意思或者作者表達的思想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再重新讀幾遍,感受作者創作時的心境或者情感的起伏變化。第二點是學生在細讀詩歌文本時應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深入領悟詩歌中的意境與真諦。在閱讀時應掌握詩歌所包含的表現手法,比如擬人法、語句雙關、托物言志、烘托法等,了解了這些表現手法,再深入解讀,就會發現詩歌的精髓,領悟到詩歌的神韻。
此外,對詩歌中的一些關鍵字適當地進行替換,學生就會發現詩歌的另一種表現風格。學生可以針對替換前后的詩歌進行綜合比對,進而發現詩歌的意境。這些經典的詩歌作品往往是古代詩人們即興抒懷創作出來的,他們在創作時往往從審美的角度出發,將自己此時此地的心情融入到詩歌當中,以此表達自己的情懷。像這種即興創作的詩歌作品,往往在句式安排或者排列上不盡合理,不符合標準的句式特征。因此,教師在解讀詩歌文本時,一定及時糾正這種錯誤,采取矛盾還原的方法,將詩歌中的真實思想與作者意圖詮釋出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高中詩歌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教師與學生只有高度重視詩歌文本的細讀,才能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我國悠久的詩歌文化更應該發揮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