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峰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構筑自主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質疑探究、品析交流、對比鑒賞、遷移體驗逐步提升自主學習和閱讀的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自主發展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自主發展的原動力就是學生要自主學習。因此,語文教師要力求喚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品質。然而目前不少課堂教學依然以直接灌輸為主,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教師若能回歸真語文的學習狀態,促使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投入到自學、互動、生成和有效學習的課堂中,則能讓學生全面提升學習能力。
質疑指的是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思維能“自我卷入”。一般來說,教師在課前安排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的活動,通過閱讀課文、自主搜索、觀看微課短視頻等方式獲取和文本有關的各種信息。此后則鼓勵學生自主思考,想一下自己在閱讀中掌握了什么,還有什么問題沒有了解,有什么困惑。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就能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
如在教授必修二《祝福》這篇課文時,組織學生在課前展開自主閱讀的活動,并嘗試結合閱讀情況質疑。首先,學生撰寫閱讀卡片,記錄下閱讀獲得的信息,包括作品中主要人物是誰,發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的結局如何,初次閱讀的整體感受是什么等。然后,教師鼓勵學生圍繞閱讀卡片的收獲展開反思,看看自己還有哪些東西沒有讀懂,將自己的困惑和質疑寫在卡片的最后。有學生便提出:“看祥林嫂出逃的情節,我覺得祥林嫂不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人,她為了自己的自由也做過反抗,可是,最后的結局為何如此凄慘?”還有學生提出:“為何魯鎮的人不幫助祥林嫂呢?尤其是‘我’,為何不幫忙?”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就能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嘗試更深入地探究作品。
質疑的過程體現了高效語文課堂中“自學”這個要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喚醒,學生發自內心地想要了解課文的內容,探究課文中的難點。這樣就能逐步提升自我支配和自我調控的學習思維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升和發展。
品析指的是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困惑和質疑點,然后進行總結,找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互動討論。這個過程一般在課堂上完成,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同時還要積極構筑互動、民主的交流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分享、討論和思考,促使學生的思維相互碰撞。
在學習必修二的《荷塘月色》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圍繞“《荷塘月色》之美,究竟美在何處”這個問題展開對話,嘗試互動解決問題。學生在討論中主要關注的焦點是文章的詞句。有學生提出:“文章運用了不少修辭手法,正是這些手法讓作品變得生動。”還有學生關注的是文章的音韻美:“文章用了很多疊字,讓文章讀起來也很美。”發現學生的關注點只是在文字表面,就要用問題指導學生深入下去:“那么,你覺得作者是否在作品中展現了自己的情感呢?作者的情感美不美?”這樣的教師問話能促使學生轉移對話的焦點,將關注點放到情感美上,體會該作品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在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要盡量避免灌輸式的教學,在講解新問題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展開互動交流。“互動”,這是自主教學的第二個關鍵點。在互動交流中,學生將思維的焦點聚集在對話上,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充分展開多元對話。《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教師要積極展開生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多元對話能促使學生突破思維的障礙,更好地讀懂文本。
“比”指的是對比鑒賞,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將內容相關、但是彼此之間又有一定差異性的文本放在一起,進行綜合對比鑒賞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教師先組織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和對比,此后還要鼓勵學生就某些爭論較大的問題展開集中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各種不同的對比點展開討論,包括作者的生平、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等,這些都能作為對比點展開對比分析。
必修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同樣都是懷古類的作品,教師若能鼓勵學生將這兩篇作品放在一起展開對比,則能促使學生的閱讀更為深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學生認識到:“辛棄疾寫《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已經六十多歲,他的抗金建議沒有得到重視,所以內心充滿了悵然,這篇作品顯得悲壯。蘇軾雖然也寫自己不能建功立業,但是蘇軾有著豁達的胸懷,所以作品展現懷才不遇情懷的同時也有一種豁達的情感。”除了圍繞作者展開分析以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圍繞當時的社會背景、作者不同的寫作風格展開分析,讓對比更多元化。
教師在組織學生展開對比分析的時候,要注意生成的效果。“生成”是自主教學模式的又一個要素。在對比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對比點有所不同,所以很可能會形成不同的觀點,甚至可能會出現偏差,教師要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靈活調整,讓課堂價值得到提升。
遷移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飛躍發展。語文學習中的遷移主要指的是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生活中自主閱讀、創造、體驗。拓展閱讀、課后實踐、語文主題比賽等都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遷移,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語文對于日常生活的幫助。
必修一的《致橡樹》是一首展現作者愛情觀的作品,為了促使學生更好地遷移,教師可鼓勵學生嘗試展開同主題詩歌創作活動。“大家對于愛情是否也有自己的看法呢?若要讓你用植物或其他的事物來形容愛情,你會選擇什么呢?”這樣的創作活動既能考驗學生對詩歌創作技巧的領悟能力,又能達到生活延伸的效果。學生在自主創作的過程中獲得了更深刻的體驗。有學生便將自己比喻成牽牛花,“愛情還沒有像朝日般升起,我已經抬起了渴望的頭顱”,這展現了學生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之情。
在遷移的過程中,學生養成了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達成了“有效”這個自主課堂的關鍵要素。若能以課堂作為中心,讓學生遷移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則能讓學生更好地完成知識內化,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高中語文教師應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特點和規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質疑、品析、比較和遷移這四個步驟能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整體素質。在此過程中,學生認識到了自主學習的重要性,逐步養成了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提升了語文學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