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數學規律,應注重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思考和提高學習力。讓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情趣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豐富生活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挖掘文本素材,激發審美情趣;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習興趣;運用生活經驗,體現數學價值。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情境;情趣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聯系生活實際,讓數學教學生活化。因此,探索數學規律,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思考和提高學習力。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情趣呢?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善于挖掘數學化的生活素材,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數學課堂教學煥發活力。
一、 豐富生活語言,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學習的真實性和情境性決定了數學語言教學的重要性。要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需要將數學語言生活化,在重新建構中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內化知識和能力。以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溝通生活與數學的橋梁,防止問題情境創設低效化,反對割裂三維目標,以創設問題情境為抓手,把實踐與研究融為一體,提高教師的教學智慧。
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教師先借助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媽媽的一天:媽媽清晨六點半先出門買回包子、油條、豆漿等早餐;上午十點再到超市買豆腐、蔬菜和牛肉等準備做午餐;下午又去藥店給孩子買營養品;往返都搭公交車……在這些生活細節中,媽媽都付了錢和找回零錢。把生活中蘊涵的用錢例子,巧妙串聯起故事情節,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教師發問:從剛才的故事里面,你能發現什么?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有了“生活離不開人民幣”的認識,回答問題此起彼伏:“媽媽買東西都需要花錢。”“媽媽買早餐需要付錢。”“媽媽買做午餐的食品需要付錢。”“媽媽買營養品需要付錢。”“媽媽搭公交車要花錢。”“媽媽付錢后還要找回零錢。”……教師因勢利導教育學生“不亂花錢”,繼續追問:“生活中要用到錢的地方你還知道有哪些嗎?”學生直觀而形象地感知了人民幣在生活中的作用,思考、討論、交流、評價環環相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二、 挖掘文本素材,激發審美情趣
在情趣化的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研讀教材,挖掘教材潛藏的情趣點,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情趣是靈感和智慧的原動力,可以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妙趣橫生的思維之花魅力無限,趣味盎然的學習之舟其樂無窮。以各種數學活動為載體,需要教師挖掘文本素材,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強化學生的審美探究,喚醒學生的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一課時,教師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改編教材例題,讓學生嘗試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如下圖,單位:cm):
學生仔細觀察圖形后得出兩種算法。解法一: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等于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之和,20×5+15×5;解法二:把這個組合圖形整體看作一個長方形,(20+15)×5。很顯然20×5+15×5=(20+15)×5。這樣導入“乘法分配律”,充分挖掘教學內容,避免了單調乏味的公式或性質灌輸,用圖形的形式把知識點轉化為學習情趣點,探究新知水到渠成。寓教于趣、寓學于趣,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中,學生的情感被激蕩,親歷規律的形成過程。
三、 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教學的本質特征不是題海戰術的訓練,創設生活情境才是高效課堂的亮點。學習內容與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越濃。從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需要教師優化課堂結構,滿足學生探究心理,拓寬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從實際問題到數學問題,提高學習的思維含量,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數學認知,有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例如,在認識“年、月、日”后,教師結合學生學過的“7的乘法口訣”,引導學生理解“周期”的概念,這樣創設生活情境引入:
(1)大家學過的七言古詩(不含題目和作者)蘊含了什么數學知識?學生思考后回答:每一首七言古詩一共包含“四七二十八”個字。(2)出示某年某月日歷:某天星期幾,再過幾天后還是星期幾?現在,今天是星期幾,二十天后又是星期幾?(3)班級上墻的課程表,為什么不用按日期安排出開學第一天到期末考試前一天的上課學科內容?
這樣設計,把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創編為生動的數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更迭,天體運動周而復始等。既完善了數學認知結構,又總結提煉了數學知識,促使學生主動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 運用生活經驗,體現數學價值
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可以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了數學回歸生活,可以彰顯數學教育的本色,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一課后,教師即興設計了“請班級第一小組10位學生起立”的游戲活動,提問:同學們可以想到哪些百分數?有的學生回答:10位同學的人數占全班50人的20%;有的學生說:10位同學中,男同學只有6位,是第一組4位女同學人數的150%;還有的學生發言:第一組起立的10位同學是沒有起立的第二、三、四組同學總人數的25%……學生積極參與,對百分數的意義理解比較透徹。枯燥的數學學習內容,由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變得生動有趣而有價值。
總之,提煉生活素材,讓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搖籃,營造生活的氛圍探究數學,建立解決數學問題的模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善于揚長避短,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有效呈現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善于去發現,去分析,在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馬小霞.論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充滿生活情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7(1).
[2]左小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分析研究[J].才智,2018(1).
[3]鄧爾水.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N].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8).
作者簡介:
盧雪環,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程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