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小學語文課程落實“以生為本”理念出發,通過分析“以生為本”教學的內涵、重要性、遵循的原則以及有效策略等,來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課改成效,促其“生本教學”不斷朝良性方向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以生為本;有效策略
目前,新課改已經推行多年,在此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及其改革創新空前活躍,各種教學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不斷涌現,給小學語文新課改注入鮮活的動力。在收獲這些喜人變化的同時,每一位語文教師也開始不斷思考和探索應當如何進一步打造高效課堂,從而使語文新課改落到實處且卓有成效。基于此,作者從生本理念出發,探討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如何進一步轉變傳統模式,有效落實生本教學理念,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加高質、高效。
一、 “以生為本”的內涵
“以生為本”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同時也是教改重要的創新模式之一。當前,在包括小學語文課程在內的一眾學科教育教學中,都提倡教學要落實“以生為本”理念。從實質上看,小學語文課程實施“以生為本”教學,其主要內涵指的是教師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在實際教學中從學生的立場、角度出發制定教學策略,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進而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站在“生本”教學角度可以看出,該模式主張教師少教、學生先學,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并從中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進而培養出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科素養。
二、 小學語文落實“以生為本”理念的意義
(一) 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生本教育理論指出,小學語文課堂落實生本教學能夠賦予教學課堂更多的探索性,能夠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更加積極、自覺、主動地學習和整合知識,從而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亦步亦趨跟著教師學習的狀況。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積極地進行自我思考與探索,從而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成效。
(二) 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在該時期,學生的可塑性較強,一些原本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落后的學生,可能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不斷進步,一躍成為班級前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以學生一時的成績來判定學生的能力,而應當切實從學生實際出發,落實以生為本,多加關心和鼓勵學生,使其身心愉悅,從而樹立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為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提供保障。
(三) 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以生為本,其實質在于落實以學生的學習為本,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應輕易地布置學習任務,而應當讓學生用實踐、探究、討論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歸納、總結等,并最終得出正確結論,從而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學習了語文知識,還鍛煉了學習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進而實現有效教學。
三、 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貫徹落實小學語文“以生為本”教學課堂過程中,教師應當遵循以下幾項基本原則:
(一) 學生主體性原則
上文提到,“以生為本”課堂的本質在于重視和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眾所周知,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主要以教師為主體,采取的教學方式也多為“灌輸式”“填鴨式”。此類做法忽視了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且容易限制學生思維及能力的發展。針對此,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應當摒棄上述做法,并且有效落實“以生為本”這一核心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作用。
(二) 和諧發展的原則
在打造小學語文“以生為本”教學課堂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課堂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確保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關系和諧、融洽,以此來保障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課堂的實現。
(三) 差異性原則
此外,由于學生個體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且“以生為本”本身就涵蓋了對學生差異性特征的重視,所以教師在構建小學語文“生本”課堂中,要遵循差異性的原則,深入了解學生,并掌握其實際情況和個體差異。之后,再以此為基礎,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實施差異化教學,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四、 小學語文教學中以生為本的有效策略
(一) 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
教師在構建小學語文以生為本課堂中,要做到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具體落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宰”的教學模式,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二是注重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教師要進一步弱化自身在語文課堂中的“存在感”,同時強化對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學習行為的引導,在“以生為本”理念指導下,讓學生的學習從過去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求索。在此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創設多種機會、多樣化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搜集相關資料,和他人分享學習心得和經驗教訓。在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當中,其不僅會收獲更多的知識,而且還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成一個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實現的“生本”課堂,最終達到學生個體與團體共同成長的效果。
(二) 完善“以生為本”的目標和制度
要實現小學語文“以生為本”有效教學這一目標,教師除了需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外,還應當進一步完善“以生為本”的教學目標和制度。簡單地說,即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教學目標設置應當是學生個體目標與班級整體目標的有機統一。對此,教師一方面要幫助學生制定個體學習目標,另一方面也要科學設置班級整體目標,確保學生個體目標符合學生實際且滿足班級整體目標的要求。此外,教師還要進一步完善“以生為本”落實保障制度,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也要對其安排一定的制度約束,讓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加強對自身觀念轉變,加強對“以生為本”理念的學習,自覺提升對“生本語文”教學的理解度,以此為“以生為本”教學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五、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并將“以生為本”的教學內涵滲透至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以確保“生本語文”目標的實現,同時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朝更加健康、全面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磊.小學語文教學開展以生為本教學[J].新課程(小學版),2012(12).
[2]李愛華.小學語文教學如何以生為本[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3(9).
作者簡介:
諸慧玲,上海市,奉賢區金水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