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主要的目標是教會學生識字,培養學生體驗語文藝術的美,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寫作是檢驗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一個很好的方法,更是評價語文教學很重要的指標,故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效果
一、 引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所撰寫。”可以說寫作是將我們心中所想表達出來的最好的方式。同時寫作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比如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其實也是和作者的一種交流,只不過是一種不同時空的交流。寫作也是一種創造的過程,是要有所體會才寫的出來的。同時,寫作能力也是檢驗語文教學的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所以,教師應該格外注重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效果。
二、 如何提高小學生作文的教學效果
(一) 創造一個情境,激發孩子寫作興趣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其實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響。兩者之間的情緒也是相互影響的。假如教師在課堂上是積極的,很富有感染力的,大多數的學生也會變得積極起來。所以,在教小學生作文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在課堂上不要出現過多的負面情緒。再者,教師應該精心地創造一個情境出來,讓學生感受到整個氛圍,激發孩子寫作興趣。比如要寫關于春天的作文,可以播放一小段關于春天的視頻,放一些關于春天的輕緩的音樂,讓孩子在課堂里感受到春天的故事,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去寫作,提高小學生作文教學效果。
(二) 教師應該多參加培訓,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教師作為整個小學生作文教學的最為重要的主體,應該通過各種不同的培訓,加強自身的文化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有一個屬于自己系統的教學體系。教師在培訓中,可以學到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在小學生作文教學的技巧技能。同時通過培訓,教師可以根據學習制定一個符合整個班級的計劃,明白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重視它,使學生在可以更快地學習寫作能力的同時,培養良好的習慣,開發想象力。
(三) 讀寫不分家
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一二年級這種低年級的小朋友,他們的認字能力、書寫能力其實都比較弱。但是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培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一篇作文其實是由觀察到思考再到表達的過程的結晶。在低年級階段,教師可能設法教小朋友寫作,但是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強化說話練習。因為在幼兒園階段,學生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口語能力,可以比較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在低年級階段,教師要堅持讀寫不分家的原則,從培養孩子口語表達能力去慢慢地搭建學生寫作的基礎。比如,教師可以每節課都空出幾分鐘,安排學生上臺講平時生活中看到的、很新鮮、印象深刻的事情或者人,用流暢的語言說出來,同時,在每位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在旁邊做個總結,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哪些表達存在著哪些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口語語言表達能力。
(四) 教師指導學生有目的性地閱讀
要想寫作寫得好就必須要多讀多看。但是在市面上,有很多書其實是不適合學生閱讀的,比如言情小說、武俠小說與這些相類似的書籍。同時,學生的閱讀范圍也不應該局限于語文課本、優秀作文這一類書籍上。因此,教師在閱讀上應該起一個指導性的作用,對于課文中的內容也應該有所補充,加大作文的練習量,推薦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拓寬孩子的思路。
(五) 緊密結合學生現實生活,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在小學生這個階段的作文主要還是以記敘文為主。而記敘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所寫所感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密地與生活實際中相關聯。比如要寫關于母親的作文,教師可以請學生先說說生活中母親是怎樣的。可能在這個時候有很多小朋友就只能說母親今天給我買了什么,母親長得樣子,但是很少學生可以向同學描繪母親的一天。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展示一下各行各業的母親他們在工作時的圖片,并且布置給小朋友一個任務:觀察母親的一天,并且把自己所發現的寫下來。這樣的方法既聯系了現實生活,還讓學生明白寫作其實就是要把自己所見所聞用文字表達出來,培養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調動孩子寫作的積極性。
三、 總結
綜上所述,在面對還是像一張白紙的小學生,教師不能太心急,揠苗助長,而是應該要有耐心地指導學生。不可以只讓孩子背誦所謂的優秀作文,剝奪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使得所有的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是一樣的。同時,要想讓小學生可以提高其寫作能力,首先就是要讓學生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文字底蘊,這是寫作的基礎,再者就是讓學生多去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調動其積極性,并且熱愛上寫作,讓興趣成為學生寫作上最好的導師。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蔡琪虹.關于小學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7).
[2]劉霞.小學作文教學策略[J].教育革新,2009(8).
作者簡介:
張亞紅,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水洛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