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學習”區別于淺層學習,是時代的要求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通過四維三平目標、批判性思維訓練、第二課堂開設、多維評價完善可以試行。
關鍵詞:深度學習;批判性思維;第二課堂;多維評價
一、 “深度學習”是什么
“深度學習”,也稱為深層學習。是美國學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io借鑒了布盧姆教學目標認知維度6個層次(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劃分理論,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針對淺層學習于1976年第一次創造性提出的一個新學習方式。2005年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在《深度學習理論對教學的幾點啟示》文中首先對“深度學習”的概念做了介紹。他指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的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
二、 農村中學為什么試行“深度學習”
2012年美國國家研究院發布報告《為了生活和工作的學習:在21世紀發展可遷移的知識與技能》探討了“深度學習”與“21世紀技能”的融合。代表了美國未來人才的培養教育變革的最新方向。2018年揚州教研室邀請了華中師范大學崔鴻教授在“揚州市初中生物暑期骨干教師培訓”會議中對大家就“深度學習”的概念做了推廣闡述。可見,無論國際還是國內,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到教師層面,“深度學習”正在成為一個席卷全世界全國的教育專家、地方教研員、一線教師都在積極學習的新教學思想,是我國課程改革的新方向,也是新的在研熱點課題。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農村中學教育觀念相對落后,教學內容和方法相對陳舊,專業的師資力量配備不足,中小學生主科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推進困難……農村中學要不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促進鄉村教育的均衡發展、辦好農民滿意的教育、為國家和地方培養合格的人才?答案毋庸置疑。由此,農村中學初中生物實行“深度學習”教學改革,是時代的要求,是國家的要求,更是教師職業的使命感與自覺性。
三、 初中生物學科“深度學習”教學改革的舉措
(一) 一個不變,兩個創新,教學目標嘗試“四維三平目標”格式
一個不變,以準為準,聚焦大概念不變:2011年版《生物課程標準》闡明初中生物課程內容包括10個一級主題50個重要概念不變。兩個創新:創新一,以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宗旨。2016年國家頒發《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中初中生物核心素養4個: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社會責任、科學探究;創新二,體現初中生認知的3個水平層次。2015年“深度學習”概念引入中國,人們開始認識到:識記與理解是淺層學習,理解是深度學習的基礎。應用、分析、綜合、評價是深度學習。
初中生物學生認知有三個層次:水平一(了解水平)、水平二(理解水平)、水平三(應用水平)。教學目標起初只是“二維目標”(即“雙基”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展開,出現了“三維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兩種教學目標格式,都側重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橫向分類,忽視了對學生不同認識水平的分層設計,對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雖然提及但是分散凌亂的。“深度學習”嘗試教學目標“四維三平目標”格式,就是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國家教育發展需要,依據50個重要概念,突出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宗旨,利于學生的3個認知水平檢測。
(二) 強化批判性思維訓練、增強學生提問與建構能力
“深度學習”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維的建構。中國教育專家認為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構、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科學思維素養的5個關鍵能力。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2年發布的《為21世紀培育教師提高學校領導力來自世界的經驗》研究報告中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學生21世紀技能之首,是金字塔頂端的“4CS”之一,是高新思維。它包括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自我校準6個基本能力。批判性思維不僅是理解分析的思維,還是一種判斷和決策的思維。
(三) 挖掘課程資源、利用第二課堂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素養
“深度學習”的目的是遷移與應用。區別于淺層學習,“深度學習”的學習活動要求豐富多彩,學生的參與程度要求積極主動活躍。第二課堂,就是要打破陳規陋習,嘗試“深度學習”:一邊,教師積極鉆研不同版本教材教輔用書,變“講教材”為“用教材”;另一邊,教師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課程資源,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課程資源。“第二課堂”的開設,就是要學生走出書本小世界,走進自然大世界,實現寓教于玩寓學于玩邊學邊玩的觀察、參觀、訪問、調查、統計、實驗等豐富多彩的學生積極主動參加的課程實踐與活動。
(四) 完善多維評價體系并建立“檔案袋”
沒有反思與評價的課堂是不完整的。評價方式也不能僅是紙筆測試,還要輔以個人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評價、學生評價、教師的觀察與約談、實驗操作技能考查、即時問卷調查、寫生物學小論文、過程性問卷調查……最終建立個人成長“檔案袋”,以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必須紙筆測試時,建議利用“智學網”等APP統計軟件,進行測試后的質量分析。讓學生對自己失分的知識點和整卷的失分點展開分析,同時教師幫助學生分析失分原因。最后教師通過對學生測試結果的縱向橫向的比較,指出學生的進步與不足,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促進學生的學科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貴履踐,經世致用。關于農村中學初中生物“深度學習”教學改革我們也只是剛剛試行,由于起步晚經驗不足仍在謹慎摸索與實踐中,不足之處,還望各位領導專家斧正。
參考文獻:
[1]崔鴻講座.基于科學探究素養培養下的深度教學[J],2018.
[2]孫妍妍,祝智庭.以深度學習培養21世紀技能——美國“為了生活和工作的學習:在21世紀發展可遷移的知識與技能”的啟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5).
作者簡介:
許敏,中學一級教師,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邵伯鎮昭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