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能讓學生在學完歷史學科后,在解決現實問題時表現出充分的品格、能力,據此也可以說這是歷史學科的落地價值。本文總結了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三步驟。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養;新課程改革
史料是指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所遺留下來的,能為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佐證的依據,如生活用品、歷史書籍、遺址等。史料實證是對史料進行鑒別、判斷,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這是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實也就是讓學生從史料方面對歷史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過程,這個完整的過程包括搜集資料、鑒別資料、判斷價值、規范運用、進一步完善。即使是篡改教科書的日本人,也在他們的《高中地理歷史學習指導要領》中明確規定,要求指導學生理解歷史必須建立在客觀公正的資料基礎上,美英都有相似的規定,可見,史料實證架起有用的歷史研究,這已是中外學者的共識。高中生對于閱讀并搜集史料是比較有興趣的,即使是作為任務完成,對他們而言也并非難事,搜集、整理都不成問題,培養史料實證的真正難點,我認為主要在于下面這三方面。
一、 鑒別真偽,判斷價值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很多途徑,搜集到海量的歷史材料,這些搜集到的史料由于來源的可靠性,搜集方式的不規范等原因,并不一定就真實有效,特別是來自網絡的史料,很多不是為了證實歷史而出現的,于是真實性便可能大打折扣,因此運用之前首先必須進行真偽的鑒別,再作出價值的判斷,方能辨析史料是否能用,能怎么用。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經過提醒以后,會很努力地進行辨別、判斷,搜集有一定的能力,但大多方法并不科學,因此我會有意識地教給他們新方法,或引導積累客觀方法。在搜集的資料種類不一時,我會建議他們整理好后作一個對照,去看看實物資料與文獻資料之間,是否能夠相互印證;在搜集網絡資料時必須特別謹慎,多打開幾個網頁看看,他們的表達是否一致,若相互矛盾的話,則應從其他更可靠的途徑找依據;即使是來自各種史書的材料,都應當保持立足于教材的理性思考,因為歷史上的太史令、著作郞、欽天監等,我們所知道的也只有司馬遷能不顧性命地堅持寫實,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聽從皇帝的旨意寫下所謂的“歷史”。因此,擁有更多的史料,通過判斷推理它們的真實性,是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形成的第一步。
“辛亥革命”是必修一第十三課,它介紹了20世紀中國所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和它的主要發起人。在簡單的導入后,我提出了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的問題:請說說你所了解的孫中山先生。從同學們的材料展示中,我發現他們是事無巨細都提到了,只要前面的同學沒說過的,后面都有補充。有人抱著崇拜之心引用高曉松的評價,認為孫中山是個“妄人”;然后馬上有人反駁,認為孫中山就是一個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不能侮辱他,不能只憑高曉松一家之言就否定他。這兩種觀點甚至在不少貼吧中都有爭吵,班上同學也分成了不同的派別,還有人覺得胡適說得對:歷史就是一個可以隨便裝扮涂抹的千依百順的女孩子。聽到這我感覺到了一種危機,學生們所搜集的所謂“史料”,大部分來自各種媒介,他們能夠接觸到的真正的史料并不多,若源頭不準確,那么建立在道聽途說基礎上的判斷也正確不到哪里去,所形成的爭論也沒多大意義。但三年的時間,又不容學生放開去研究歷史,基于此,我并沒有讓這一爭論繼續下去,而是說:“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我們下課后再花點時間,尋找出歷史依據來證明孫中山到底是怎樣的孫中山,而不只是聽別人的評價,畢竟他們作出判斷的依據我們并沒有去查看、證實,所以現在課堂爭論暫告一段落,課后請同學們將自己所認同的觀點,配上你所找到的佐證材料發到我們班的微信群中,我們可以在那里繼續討論,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材料并不能直接得出觀點,這是就要說明推導過程。”
二、 規范運用,表達觀點
史料實證的找史料、求實證階段的任務做好了以后,作為高中生,除了任課老師并沒有人會通過看和聽來感覺他們是否學會了,只有寫出來才能讓評卷老師對學生的史料實證運用能力有一個客觀而準確的評價,所以寫又是一個需要訓練的環節。歷史史料實證的表述,與語文的作文是有很大區別的,作文講究的是創新,而史料實證強調的是明晰的觀點和規范的邏輯表達,抽象一點說,就是表達出“論從史來”“史從論出”的推演過程,即先表述結論后以史料證明,或從史料推出結論兩種方式,具體落實到不同的題型中,可以歸納出不同的思路甚至表達句式。
如2016年全國卷的第四十五題,要求閱讀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的節選材料,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概括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內容”和“簡析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作用”,應當說兩道題的思路是一樣的,采用的是從史料推出結論的方法,首先提煉相關材料,然后歸納要點,最后組織語言。閱讀材料和題目后,可以發現,能夠回答第一道題的材料應該從第二自然段中選擇,內容從“他下令修撰……”直到“排除等級,”加上后面唐太宗的那句話,這些內容歸納起來就三點:一是以朝廷名義修撰《氏族志》總譜,二是擴大家族范圍,三是建立新的門第標準。第二題的歸納難度大一點,因為主要材料分散在第一段與第二段的結尾部分,第一段要經反向思維,從不良的背景中提取譜牒改革的作用,同時還要與第二段的內容部分相比較,才能作出較為準確的歸納,即抑制舊士族的門第影響;利于維持政權的穩定;利于維護統一;肯定現有的政治秩序;鞏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三、 發揮價值,完善教材
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不僅是為了對付考試,更重要的是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在教學中,我發現只要學生擁有了初步的史料實證素養,教師又能挑起他們質疑權威、質疑教材的興趣,那就可以促使他們探究教材改良的可能性,如對教材插圖的質疑,引用史料缺少注釋等,看到史料之“然”,追究出“其所以然”,就能讓教材日趨完善,使史料在教科書中的表現更為貼合學生,從而給學生構建一本更有吸引力、具有個性的教材。
我帶過的一個班學生,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問題是由教科書上的人物畫像引起的,上必修一第三課的時候,有個學生問:“這個畫像真的是漢武帝嗎?那時的人怎么都長得奇形怪狀的?如果是真的,在哪能保存那么久?”還有同學也跟著說:“上第二課時我就想說了的,秦始皇長得也很另類。”在這個問題上,很早以前就有人對初中歷史課本中的人物畫像質疑過,那時整冊書里有不少的人像確實都長得必較相像,現在高中人教版歷史教材,已經有很大的改觀了,歷史上的網紅臉已經各具個性了,但又出現另一個問題,不太像正常人了,據此我建議學生組成一個興趣小組,探究教科書中畫像的來源,作出更為學生所信服的更改,另選了其中的好幾幅畫像進行替代,還進而延伸到對教材中其他史料的考證……
最后的這一運用,又回到了搜集史料、辨別真偽的起點,于是整個學習進程形成了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閉環,當然這只是一種學習通道,并非唯一,但確實很有效。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引導他們養成實證的態度,或許有一天他們畢業后所從事的職業、所進行的創業,都將與歷史毫無干系,并且那時他們也可能將中學歷史忘記得差不多了,但史料實證素養所培養出來的求真務實、以理服人、不斷追求的精神,卻能夠支持他們在任一個行業中都腳踏實地地干得出色,干出成就。
參考文獻:
[1]張翅.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路徑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11).
[2]賴少云.關注史料教學傳承學科素養——基于提升“史料實證”素養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的策略研究中學課程輔導[J].教學研究,2016,10(34).
[3]苗穎.“史料實證”素養的教學分解初探——基于對2000年以來相關高考試題的分析[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7(2):47-54.
作者簡介:
陳煜,江蘇省蘇州市,江蘇吳江區青云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