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國
【摘 要】湛江民間戲曲歷史悠久。 在筆者近年來關于湛江民間戲劇的題材創作現狀與群眾文化需求調查研究中,通過對民間戲劇表演活動的整理和總結,研究當今戲劇題材創作的現狀和特點。同時,為了弘揚我國的戲劇文化,提高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筆者從大眾戲劇的角度分析了戲劇文化。探索如何發展群眾戲劇,更好地為群眾服務,促進民間戲劇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湛江民間戲;群眾文化需求;題材創作
中圖分類號:J82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020-02
一、湛江民間戲簡介
湛江民間戲劇經過不斷發展,現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民間木偶戲、地方戲曲。其中民間木偶戲又可以細分為粵西白戲(又叫白戲仔)、吳川木偶戲和黎戲。而湛江地方戲曲包括雷劇和粵劇。下面分別介紹之。
廣東省的西部流行的粵西白戲是廣東省的地方戲曲。 有兩種表演形式: 木偶戲和舞臺劇。白色戲劇主要在廉江市流行,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慶典之一。 有二百多年歷史。主要包括木偶戲、舞臺劇和人物演奏的歌曲。歌詞流行,音樂和美,伴奏樂器獨特,表演簡單有趣,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特色,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白戲的抒情結構基本上是傳統的七字句和民歌形式,并且根據情節內容靈活地插入主動句。道白分為口白,韻白,詩白,英雄白等。各種靈活應用可以獲得不同的效果。 其音樂包括板腔、小曲和鑼鼓等。吳川木偶戲,又稱“鬼兒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 屬于廣東木偶戲。廣東吳川,木偶戲歷史悠久,品種繁多,風格獨特,享有“木偶之鄉”的美譽。黎戲又稱“公仔戲”,用雷州方言演唱,每班10人以上。 臺上表演者,通常持有唱歌的木偶。 戲詞和唱腔有固定的格式,但根據情節的需要,有單詞和靈活的句子。歌詞的節奏一般是一兩句話是平的,第三句尾仄聲,第四句是平聲。 演唱時由一人主唱,眾人和尾聲。 并有鑼鼓、嗩吶、弦樂伴奏。 歌唱歌手風格獨特,聽起來和諧美麗。雷劇,前身為大歌班,在雷州民間圈中很受歡迎。 雷劇起源于雷州歌。 近年來,經過雷戲劇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改革,雷劇有80多個唱腔。 湛江,是雷劇的故鄉。雷劇源于雷州半島, 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 起源于南戲,在嶺南地區流行,還有其他粵語地區。自明朝以來,嘉靖時期就出現在廣東和廣西。 每一部粵劇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粵劇被列入2006年5月20日首批51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湛江民間戲劇題材創作現狀
首先,現代戲劇的數量是相當大的,主題非常豐富。在劇目中,現代戲劇的數量絕對占多數。 這與倡導人民生活,關注現實的文藝創作取向密切相關。 它對社會,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愿望有著最直接的經驗和理解,生活為他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當代民間戲劇創作反映當代生活和熱門社會問題的作品占絕大多數現代歌劇,更有可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和共鳴。 同時有著主題豐富,內容多樣,畫面生動等特點。
其次,現代戲劇創作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優秀作品。 例如《失落的銀婚》在反腐主題中是獨一無二的,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作品側重于復雜而矛盾的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描寫,真實、生動、細膩、飽滿,充滿了心理、情感寫作和舞臺表現。 成為這部作品最大的亮點。
第三,歌劇戲劇豐富多彩。 歌劇的選擇考慮了大小,地區和風格。 展示了中國戲曲的多元文化景觀。
第四,基層戲曲學校群體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自信心和自我提升的潛力。 基層戲曲學校集團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積極參與戲曲創作,體現了自覺的文化意識,包括對地方戲曲戲劇珍貴價值的自信。它還包括保護、繼承地方戲曲,促進和傳播當地文化的責任感。一是主題選擇突出了當地人物,當地活動和當地特色;二是重視把握戲劇本身的藝術特色,具有創作美術的意識和追求。根據創作的需要和學院的條件,基層學校將盡最大努力選擇合適的編劇、導演、舞臺藝術和音樂詠嘆調設計。克服困難,盡一切努力呈現完整的曲目狀態。
同時筆者在實際調研中也發現了基層歌劇團創作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創作者特別關注并注重藝術實踐。
首先,戲劇劇本創作的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歌劇文本是歌劇舞臺的重要基礎。主題選擇、素材選擇、戲劇因素、主題演示、情節設置、角色定位、沖突和抒情寫作都是成功的歌劇作品應具備的條件。如果在某些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將會產生“短板效應”,限制了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
其次,現代戲劇創作要注重藝術,美學和戲劇的表達,實現思想文化的統一。有些戲劇為塑造優秀共產黨員,創造熱愛家庭、孝順父母、為人民服務的公仆形象,有能力,愿意給予,有所作為,并通過生動的藝術表達做實事。血肉之軀充實,真實,可敬,和藹可親,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其他類似作品雖然展現了主角的優秀品質和感人故事,但缺乏舞臺處理中的藝術創作。一些戲劇場景過于簡單,缺乏藝術和審美感。 相反,原作的動力已經喪失。
第三,現代戲劇創作需要注重時代精神,社會變革,觀念轉變,與時俱進。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家庭倫理、家庭關系和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它還影響人們的家庭觀念、婚姻觀念、道德觀念、孝道觀念和經濟觀念。花鼓劇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專注于批評兒童對父母的無盡要求。 這些作品揭示了新舊時代觀念之間的矛盾、善良與欲望的糾纏,以及開放與保守主義之間的對立。30年后,我們會覺得作品豐富多彩,批評很強烈,但缺乏促進和凈化。隨著農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思想的進步,在工作中應該進一步解釋一些矛盾和問題。
第四,需要密切關注基層歌劇團體的生活狀況。廣東雷州戲曲藝術遺產中心一直進行著湛江戲劇的傳承工作。在交流中,我們發現這支隊伍堅持在基層表演,其意義不僅在于了解中國當代戲曲創作的現狀,也讓我們通過這些作品了解過去和現在的中國,貼近人民的心,聆聽時代的聲音,滋養我們未來的藝術創作。
三、發展群眾戲劇來服務群眾
首先,中國流行戲劇文化是一種自娛自樂的文化藝術活動,由精神和文化需求自發產生,豐富人民群眾點生活,改善人民大眾的精神境界。民間戲劇具有明顯的自發性和傳承性。
其次,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可以有效地發展大眾話劇,為他們創造不可或缺的條件。例如,積極創作和發行出版物,為流行戲劇的出版提供平臺;提供人力物力,舉辦戲劇表演、比賽、度假晚會,以及節假日慶典活動等,豐富大眾戲劇的活動形式。如今,群眾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一些流行戲劇的表現有傳統的局限性,內容也與一些傳統的選擇有關。顯然,這些選擇有其自身的存在價值,但如果停滯不前,不了解創新,那么它不僅會影響人們對戲劇的理解,還將阻礙戲劇本身的發展,不利于大眾戲劇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動員全民參與,改變原有的表現方法和技術形式。群眾可以利用業余時間組織各種戲劇活動,吸收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融入戲劇,促進業余生活的教育和豐富多彩的性質。挖掘和培養群眾的才能。
探索人才對于大眾戲劇的繁榮至關重要,但人才的培養更為重要。只有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創造出高素質的戲劇作品。沒有創造性的才能,只能創造群眾的繁榮。非專業作者有想法和熱情,但他們的教育水平有限,他們的創作相對淺薄。因此,為了提高非專業劇作者的水平,有必要進行培訓。一是有必要選擇具有非專業劇作家的能力、素質和文學才能的作者,采取“請進來,出去”的方式,定期舉辦培訓班,進行采風活動,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觀看各種戲劇活動,開闊視野,增加才華。二是加強與高等戲劇院校的合作,為群眾戲劇的發展儲備后備人才,進一步學習和提高作者素質。正確處理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時代在發展,大眾戲劇也在與時俱進。不可能隨意適應,有必要在尊重傳統藝術的同時發展和創造。目前,一些流行的戲劇出現了不尊重傳統的情況,創作了一些不起眼的作品。因此,必須在尊重和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大眾戲劇。
四、結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增加和變化。 由于某些因素的消失,未來人們將出現新的需求。 因此,我們必須在群眾戲劇的基礎上不斷變革和創新,注入活力,使其更具吸引力,更加積極地參與群眾活動。
參考文獻:
[1]孫旭光.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現狀及應對措施[J].山西青年,2016(9).
[2]周斌.反腐題材影視戲劇創作的現狀與前景[J].上海藝術評論,2018(1).
[3]夏小敏.探索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現狀及發展[J].大眾文藝,2017(5).
[4]曾華美.當代湛江儺舞面具的審美形象變遷[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7,(5):71-76.
[5]朱壽桐.載體·文體·媒體:戲劇文化形態的歷史解讀[J].藝術百家,2017,(3):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