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儒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部分,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本文基于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深入探討儒家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意義,進一步研究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儒家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文化內涵豐富,不僅在古代的教育發揮重要作用,而且與時俱進,其中的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一、儒家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學說中的仁愛思想極具特色,孔子更是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孔子把“仁”定義為“愛人”,并解釋說: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若人與人之間互存、互助、互愛,那人與人之間自然就會和諧共處。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禮”是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孔子十分重視“禮”的意義和作用,認為“不學禮,無以立”[1]因此,孔子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2]而“禮”又往往歸入道德的范疇中,成為習慣性的、非強制性的規定,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言談、舉止等。[3]現如今批判繼承優秀的“禮”文化尤為重要,“學禮知禮”已經成為現今社會一個重要的道德標準。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主張把“信”作為人的立身之本,將其看作是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則。孔子曾經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那么他將一事無成。孔子更是將"信"看作賢者必備的品質,只有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贏得威望。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國際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紛繁復雜,各種價值觀念相互交融,積極的消極的觀念相互影響,而大學又極易受落后思想觀念的影響,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理想信念缺失
“理想信念強調了理想和信念中兩個基本方面的統一。理想和信念這兩個概念含義非常相近兩者有相互交叉之處。理想離不開信念,信念是理想的基礎。而且在某些時候,理想本身就是信念,信念本身就是理想。當理想作為信念時,它是指人們確信的一種觀點和主張;當信念作為理想時,它是與奮斗目標相聯系的一種向往和追求。”[4]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理想信念尤為重要。然而現今不少大學生認為空談理想信念不切實際,導致他們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理想信念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做事缺少耐心和毅力,沒有熱情,生活學習缺少動力,沒有奮斗目標,導致大學生無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生命最燦爛的年華里碌碌無為、虛度光陰,最終一事無成。
(二)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苦難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我們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5]2014 年 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6]然而,隨著信息全球化迅猛發展,人們的思想更加多元化,各種思想相互交織,而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更容易受外來觀念的影響。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過“洋節”,熱衷于西方的圣誕節、復活節、萬圣節等等,卻對中國傳統節日冷漠視之,不知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更是對中國傳統的古詩詞、典故、經典著作等知之甚少,卻盲從外來文化,過分追求韓流、歐美風。忽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致使大學生無法對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影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三)道德品質薄弱
一些大學生缺乏集體觀念,容易以自我為中心,過度張揚個性,甚至個別學生過分夸大個人價值,對自己定位不準確,處理不好個人和集體的利益關系,不知進退,甚至為了一己私利而妄顧集體利益;大學生不能吃苦,心理承受能力低,經受不起失敗和挫折的打擊,自暴自棄,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大學生意志力不堅定,極易受西方不良思想影響,產生拜金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等主流價值觀受到侵蝕;大學生的禮儀缺失也是無法忽視的現象,儒家思想的“禮”既包括尊重他人,又包括愛人,現如今,一些大學生不尊師重道,見到師長不問好,不打招呼,對父母更是吆五喝六等等。上述種種情況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對人格的塑造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三、儒家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習近平指出: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 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 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7]儒家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對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著深遠影響。高校應結合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特點,努力探尋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路徑。
(一)將儒家優秀文化引入校園
首先,將優秀的儒家文化編進教材。現在大學生公共政治理論課主要以傳授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較少涉獵中華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寫進教材,利用課堂的互動性,推動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各高校應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中國優秀的儒家文化引入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深魅力,進而影響價值觀的形成。其次,根據學生個性,因材施教。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大學生學習儒家文化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民族認同感。最后,將校園文化和儒家文化結合。可以在校園內設置文化角、標志性建筑附近設立標語等,將愛國、明理、誠信等優秀的名言警句融入其中,潛移默化的引導大學生弘揚傳統文化。
(二)提供優秀的文化平臺,積極弘揚儒家文化
首先,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優秀的儒家文化。現代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微博、微信的應用更是讓信息傳播加快。各高校應該抓住大學生網民這一龐大群體,積極的在客戶端上推送傳統文化板塊,與學生進行線上線下互動,以一種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網絡陣地,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弘揚中華儒家傳統文化,讓大學生在休閑之余也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其次,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各高校可以組織優秀文化進校園活動,定期邀請一些藝術大家到校演出,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還可以組織國學經典朗誦比賽,經典話劇大賽,詩歌、書法、繪畫大賽,讓學生感悟傳統文化的內涵,陶冶情操。
(三)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
首先,儒家文化主張人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8],理想信念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就好比船沒有帆,最終將迷失在人生的海洋里。所以,大學生應該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奮發圖強,實現人生價值。其次,大學生應堅守主流文化,抵制落后腐朽文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引導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不動搖,在西方價值觀念的侵蝕下,保持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9]最后,將儒家文化融入學生實踐教育。孔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能輕視學生的不良習慣,要積極引導學生向優秀的同學學習,取長補短。提升大學生道德覺悟,提升自律意識。
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10]儒家文化在當今也閃耀著時代的光芒,歷史沉淀下來的優秀教育理念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培養大學生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塑造大學生優秀品格,成為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7:201.
[2]楊伯峻.論語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7:138.
[3]黃河.試論儒家“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踐行[J].呂梁學院學報,2013,(05):69.
[4]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J].教學與研究,2011,(04):5-9.
[5]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11-30(2).
[6]李國泉,周向軍.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J].思想理論教育,2014,(10):39-43.
[7]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03.
[8]馬松源.禮儀·大學·中庸·論語[M].北京:線裝書局,2012:329.
[9]梁香珠.論儒家文化對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J].教育現代化,2017,(42):294-295.
[10]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作者簡介:李曉丹,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