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苗
摘 要:語法隱喻是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跨學科的發展為其注入了更多活力,但現有的研究中也存在局限性。鑒于前人的研究將認知的焦點都聚焦在了語法隱喻的心理加工和認知理據等方面,其它方面鮮有涉及而且缺乏與語用學的緊密聯系,本文將以認知語義學相關框架作為理論指導,從認知語言學轉喻和語用學視角來重新審視語法隱喻,采用內部認知表征和外部語用表征內外結合的方法,分析語法隱喻的構建基礎及其交際運用.
關鍵詞:語法隱喻;認知;轉喻;語用
一、引言
語法隱喻(grammatical metaphor)這個概念是由系統功能語言學創始人Halliday 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語法導論》一書中提出來的,自從該概念被提出后便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學者不同程度的研究,然而該理論的發展也存在著許多缺陷,尤其是在認知和語用層面還存在著問題。
針對語法隱喻在認知語用上所存在的問題,本文將以認知語用學為框架,從語法隱喻的內部認知表征層次和外部語用表征層次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闡釋。通過內部認知加工策略,試圖解決采取一致式還是隱喻式的心理轉喻表征原因,同時借助外部語用表征嘗試分析在不同形式下語法隱喻的交際目的。
二、語法隱喻的構建基礎
(一)語言的多層次性。Halliday 明確提出了語言的三大層次,即音系層,詞匯語法層和語義層,并且層次之間存在著體現關系,即音系層體現詞匯語法層,詞匯語法層體現語義層。在此基礎上詞匯語法層構成語義的方式有兩種,即一致式和隱喻式。對于這兩個概念,Halliday(1985:321)提出“對于任何一個語義配置結構,在詞匯語法層上至少有一個一致的體現形式,這個一致式是我們在識解和解包中認知費力最小的形式.
(二)規約化的意義常項。Ravelli(1988)認為,早期的語法隱喻概念不足主要體現在對語義的特征關注度不夠充分,隱喻式體現的意義要比一致式體現的既定意義豐富。一致式的表現形式為:[既定的語義],相對而言,隱喻式的表現形式為;[既定的語義]+[其它語義]。這里的既定意義簡而言之就是被規約化的意義常項,體現的是對世界經驗進行描述的過程(何偉 2008:3)。無論是符合人們認知識解的一致式還是不符合人們認知的夾雜著部分抑制語義的隱喻式,從意義潛勢的角度來講,它們表達的意義是相同的。
三、語法隱喻的認知表征層次
Jakoson(1965)認為轉喻根據的事物之間的鄰近性和相近性(contiguity),既然是鄰近性,就不一定先于某種固定的關系,只要兩者之間存在某種形式上的聯系,其中一個就可以作為另一個的隱喻(束定芳 2008:184)。
(一)ICM與一致式。對于ICM的界定,王寅(2005:33)指出所謂ICM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說話人對某領域的經驗和知識所做出的抽象,較為完整的和理想化的解釋,這是建立在許多認知模型(CM)之上的一種復雜的,整合的完形結構是一種具有格塔式形式的認知模型,它的存在是建立在是人與世界互動所產生的儲存于大腦中的心理經驗,經過重復出現后留下的心理印記。
語義和人的認知之間本質上是沒有什么差別的,所以直接用ICM來解釋語義的話,語義對應的一致式表達就是一個“最佳代表”。Halliday在(1995/2004:14)認為一致式就是經驗世界存在的某種典型關聯,從認知識解的層面上來講,一致式就是形意一一對應的體現,這種對應使得大腦在接收到語義信息后,直接激活大腦中相關的認知經驗。
(二)轉喻與語法隱喻
1.跨層次的轉喻。Halliday將語法隱喻分為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概念隱喻關注的是如何在交際中采取最適當地形式,而人際功能關注的是人際功能的表達,。在這里本文采用林正軍和楊忠的命題意義和表述意義兩個概念來闡釋層次之間的轉喻實現。從語義層和詞匯語法層的角度來看,命題意義指脫離語境的客觀語義,表述意義指命題意義在特定語境的語義體現,表述意義雖然會隨著它所承擔的功能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的極強的相關性是固有的,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可以認為一致式和隱喻式屬于語義層和詞匯語法層層級之間的轉喻。
2.跨級轉移的轉喻。在語法隱喻中,Halliday將語義分為三級,分別為“言辭列(sequence)”,“言辭(figure)”,“成分(element)”。當言辭列由小句復合體體現時,言辭由小句子體現,成分由詞組體現時,即就是產生了一致式,張德祿和董娟(2014:35)認為有些情況下言辭列由會出現由小句或者詞組來實現的情況或者言辭和成分由非小句的和詞組的形式表現的時候,原先的一致式語法功能的實現形式被其它形式的語法功能所代替就產生了級轉移。
四、語法隱喻的語用表征層次
伴隨著語法隱喻在跨學科視角下的蓬勃發展,學科融合為語法隱喻的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熊學亮(1999)注意到,韓禮德把語言看作是一個抽象的符號系統,著重于研究語言的純理論功能,所以對語言的語用功能并不重視,而語用學其恰好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可以更好地解釋語法隱喻的不同形式是如何適應不同場合和交際意圖的。
五、結語
語法隱喻是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現有的研究主要是從它的形式變化和意義變化來進行,其中跨學科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與認知語言學結合的尤為緊密,鑒于前人的研究將認知的焦點聚焦在了語法隱喻的心理加工和認知理據等方面,而且缺乏與語用學的緊密聯系,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轉喻的角度和語用學層次對語法隱喻進行了重新的審視,認為語法隱喻不僅是形式的變化,也是意義的變化,但究其根本,不同的形式之間存在的語義關聯是必然的,而隱喻的基點是語義鄰近性和關聯性,語義關聯是轉喻的表現形式,與此同時在語用學表征層次上來講,隱喻的言語間接行為視角和關聯視角將語法隱喻視為語言交際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不論是一致式還是隱喻式形式的選擇,不同的形式選擇是符合語言交際意圖和目的的。
參考文獻:
[1]陳新仁.語法隱喻的認知語用發生解讀[J].外國語,2014(2):763-774.
[2]何偉.語法隱喻:形式變體和意義變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