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在新時期的課程要求下,有了新的發展意義:根據思想政治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語文本就是教書育人的典型學科,應幫助社會培養出全面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本文將根據小學語文中滲透德育的實際教學要求,分析如何通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滲透德育內容,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發展觀和思維方式,為社會培養健康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3-0030-02
引 言
不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當今社會對未成年人過于包容和寵愛,導致很多學生都存在情感淡漠、以自己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不懂包容、喜歡享樂攀比等各種問題,甚至導致學生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因此,通過語文學習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道德情感已是不可忽視的教學發展方向。通過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為小學生建設優秀的基礎教育環境,普及優秀文化內涵和道德理念,將語文學習與道德實踐性活動相統一,確保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
一、因材施教制訂德育計劃,搜集德育素材幫助積累
開展德育滲透教學,教師與學校需要共同努力。根據學生學習階段和年齡段的不同,定期開展德育計劃研討,制訂相應計劃和審核制度,建立起健全的德育機制,對在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德育工作給予真正的重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教師需要懂得根據學生的差異性來制訂因材施教的培養計劃,時刻鼓勵學生多多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觀念,發揮自己的特長,讓學生在一次次信心建立中,養成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1]。
例如,對于一些成績不太理想但性格好且樂于助人,或者具有其他優異品格的學生,教師在布置作文寫作時,可以根據這種優異的道德品格來擬定主題,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除了學習之外還可以養成健全人格的行為思考方式,并產生新的認識。在日常教學中,無論是課文、課外讀物抑或是學生自己遇到的事情,但凡有關優良品格的都讓學生進行搜集整理,如“狼牙山五壯士”里讓人欽佩的烈士情懷、“父愛之舟”中細膩的父愛、“圓明園的毀滅”中家國河山受到侵害激發的愛國情懷等,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好人好事和值得記錄學習的事跡也可以進行搜集,不斷挖掘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德育素材,經過長時間的搜集和寫作積累,小學生會很自然地將美好的品格印象刻在自己的心里,自身建立的優良道德素養被不斷肯定著,會產生非常有效的積極作用。小學生大多是一張白紙,怎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健康的品格觀念,教師的日常影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語文教師要注意樹立自身榜樣意識,這能讓學生更加尊重教師的付出。
二、根據學習內容的詞句表現,滋養學生的道德意識
在日常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潛移默化地將品德教育滲透到對文章學習的層層環節中,一篇可以傳達優秀品質的文章,它的主題思想、題目以及關鍵語句中,都會存在讓人值得學習和尊敬的品德內容。題目是文章的靈魂,會折射出作者的價值取向,分析文章主題思想,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三觀和情感態度,拓寬學生不同的審美情趣和品德情操,而文章中關鍵語句也是情感表達的重要載體[2]。
例如,“我不能失信”一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設定問題,讓學生發表自己對于“失信”一詞的看法。當學習完課文后,讓學生再次根據所學內容發表自己對失信行為的看法,讓學生明白取舍和信任的意義。通過課題導入,巧妙地為學生種下“守時守約”的人生理念,并以此為切入點滲透德育。對于不同文章中的關鍵詞句,可以從情感入手,指引學生由文入情,抓住重點表達感情的詞句與學生進行細致分析,品悟出德育的重要內容。通過不斷的詞句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中思索和感悟作者的情感表達,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感受到高尚無私的品格給人帶來的震撼。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品讀關鍵詞句,才能讓學生受到道德的熏陶,將人文滋養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展開。除現代文外,古詩詞的鑒賞品讀也具有同樣的效果,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來開展具體教學計劃。
三、利用英雄人物樹立榜樣意識,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與體驗
在語文教學中,會有一些特定的具有時代背景的文章,需要教師先講解時代背景,或是與之相關的人物故事和社會背景,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學習,更深層次地對文中人物形象進行分析,通過了解人物性格豐富語文學習內涵,保證教授的細節都是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來展開的。
例如,經典的具有愛國主義意義的文章“金色的魚鉤”,在教學開始前,教師應該立足于課文的歷史背景,不能完全拘泥于課文內容,將紅軍革命發展的艱辛歷程利用多媒體先講給學生聽,以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此種愛國情懷。學習此種文章時,比較好的方法是情感激勵,讓學生根據老班長吃魚刺果脯最后犧牲的種種事跡分析老班長的人物特性,學生可能會有老班長是一個舍己為人的人、關心他人的人等想法,教師在聽取學生綜合表達后做總結分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明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烈士舍己為人的崇高品格,并教育學生作為歷史的接班人,要心懷尊敬地接下歷史使命,將這種崇高的品格和意志傳遞下去。通過潛移默化的人物理解,有機融合語文知識和德育內容,語文教學實現了德育的滲透卻又能避免傳統的說教給學生帶來的抵觸心理。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從人文傳記到詩詞歌賦無一不有,因此,在課本學習之外,教師也可以將德育滲透進學生日常的生活里,無論是傳達正能量的課外讀物、影視作品還是其他表現形式,都要鼓勵學生積極欣賞,使學生在豐富語文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道德素養。
四、設置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高綜合素質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紙上談兵,同樣需要實踐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應用。通過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放寬心胸,不拘泥于教室那一方小天地。通過與同學的合作,努力感受合作和團隊的力量及意義。
例如,在學習完“圓明園的毀滅”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章,或者“清明”等同樣具備現實意義的古詩詞后,讓學生合作搜集相應的歷史人物、節日意義、事件記錄等,引導學生尊重傳統文化節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組織清明節掃墓等活動,讓學生在日后遇到節日、歷史地點或者進行歷史人物討論時,也能保持良好的行事作風和正確的史觀意識,進一步提升其素養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有合適的故事或者教師自身有合適的經歷,也可以拿出來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都滲透進德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找出自身的性格缺陷并及時改善。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知識的傳授和育德育人的模式要有機結合,找到平衡點,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語文教學本就注重語言與品德教學,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非常高效且實際的方法,結合大量優秀文學作品中突出的品格素養,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并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不斷鞏固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日后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楊玲.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分析[J].新課程研究,2019(22):35-36.
潘麗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淺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84-85.
作者簡介:王粉干(1976.7—),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