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門課程的教學,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而該門課程與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為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就要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所以,本文從四個方面對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43-0071-02
引 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出現了新的變革,生活化情境教學受到教師的普遍關注,該種教學模式的出現更新了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重視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初中階段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正確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生活化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讓他們感受道德、法治無處不在,從而為日后工作、學習奠定基礎。
一、從生活化內容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在新課標要求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化內容,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和朋友在一起”這一內容時,教師要把握好文本內容,進行生活化教學內容的設計。在實際教學時,可以以“我的好朋友”“當與好朋友發生矛盾時……”等內容為主題開展交流、討論。在以“我的好朋友”為主題進行交流討論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討論:你認為怎樣才算好朋友?你認為好朋友對你有怎樣的意義?利用這些生活性比較強的問題,讓學生相互交流。當學生交流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反例,讓學生對“朋友”的含義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自己的好朋友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我應該怎么做”“好朋友和自己吵架了,我應該怎么做”等,將這些生活化的內容展現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并在課堂上和師生分享,教師對學生的看法進行評價。此外,學生討論時,教師要適當地對學生的觀點提出疑問,或是進行補充,讓學生可以真正了解生活中的朋友,知道真正的朋友是什么,甚至通過和朋友之間發生的一些事去反思自己,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從生活化情境入手,引發學生思考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時更有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整個課堂教學氛圍更加融洽、和諧,進而鍛煉他們的思維,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想象,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1]。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和朋友在一起”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情境:情境一,最近小紅感到非常郁悶,于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以前自己看到男生,尤其是調皮的男生就很煩,而現在,自己忽然變得非常愿意和男生講話了,在各種活動中,覺得有男生在才更有動力,總愛表現自己,獲取更多男生的關注。這是為什么?難道是自己現在變壞了,不喜歡學習了嗎?小紅有點擔憂。情境二,周五放假回家,小明心情不好,飯都沒吃就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媽媽敲了半天門,他才開門向媽媽說出自己不高興的原因,因為自己臉上長了很多痘痘,前桌女同學笑他,說他的痘痘很嚇人,而這個場景正好被他欣賞的女孩看到,小明覺得很沒面子。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分析、討論這兩個情境。這些都是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會遇到的情境,是他們所熟悉的,也是他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這就是青春萌動,希望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展現最好的自己,就像小紅、小明一樣,這是青春期正常的表現。這樣的情境導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從生活化活動入手,提升學科素養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時,教師除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外,還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課外實踐活動,在課外實踐活動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讓道德與法治學習回歸生活實踐中,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富強與創新”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參觀人民英雄紀念館、名勝古跡,參觀校園、城市面貌,聆聽英雄人物故事,體會改革開放、人民富強、創新對我們現在生活的意義,并讓學生圍繞本單元內容去觀察生活,感受社會的發展變化。在課堂上,教師總結了學生節假日的一些經歷:(1)我和父母乘坐高鐵去旅游,方便快捷,感受了現在服務業的發展。(2)我暑假參加了志愿者環保活動,感受到了環境與生活間的聯系。(3)假期,媽媽帶我去商場買了很多衣服,質量好,樣式多,而且還能在網上購買、支付等。這樣,學生就從生活實踐活動出發,感受到社會經濟的發展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在學生對這一內容有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大家從平時的生活經歷中,發現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怎樣的新變化?要實現共同富裕,我們需要怎么做?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在實踐活動、探究活動中,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科素養。
四、從生活化作業入手,鞏固所學知識
鞏固學生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布置課后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既能夠讓學生復習所學知識,還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當然,要將課后作業的作用發揮出來,不能只依靠傳統的紙質形式,教師可以布置生活化作業,調動學生作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八年級“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收集社會生活規則素材,并將各種規則進行整理,哪些是不合理的規則,哪些是必須遵守的規則,逐一列舉出來,并結合自身實際,將自己遵守過的規則打鉤,沒有的打叉。過馬路時,按照紅綠燈提示有秩序地過馬路;不隨地吐痰,不隨手亂讓垃圾;尊老愛幼,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等,這些都是與學生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的內容,都是學生可以去遵守的規則。教師通過布置生活化的作業,讓學生知道社會生活需要規則,需要秩序,要自覺遵守規則,弄清社會秩序的概念及其重要作用,將所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種自覺行為,從內心敬畏規則,將規則看成自己行為的準繩,能夠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條件下,提醒、監督、幫助他人遵守規則,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結 語
總而言之,初中階段是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生活和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打好基礎,對未來的生活、學習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身的教學思想觀念,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體會道德與法治知識和生活間的聯系,從生活化內容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從生活化情境入手,引發學生思考;從生活化活動入手,提升學科素養;從生活化作業入手,鞏固所學知識,可以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和感悟,從而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唐磊.關于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課程(中),2018(07):34.
作者簡介:朱有明(1969.12—),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