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 常玉瑩
摘? 要:體育是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一種重要媒介,是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更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本文從文化學的角度分析了民族文化對體育的影響,指出體育的發展是要受到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雙重制約的,同時也分析了中國體育發展的文化根源,提出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促使中國體育取得更大的騰飛。
關鍵詞:人與自然? 民族文化? 中國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c)-0249-02
自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大眾體育在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應運而起。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我國的體育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城鄉居民的體質與健康狀況有了很大改善,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已經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特別是在全民健身運動掀起熱潮后,人們的體育價值觀念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1]。這說明了人們在社會的進步中,也在不斷地改變自身觀念,改變著生活方式的結構,逐漸將體育擺到重視位置,追求身心健康。可見,大眾體育對整個民族的素質及整個民族的發展都將起著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1? 民族文化對體育的影響
民族文化是指每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也是本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文化根基所在,同時民族文化也對體育的技術及認知產生強而有力的影響。
1.1 民族文化對體育技術的影響
民族是人們在歷史長河整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區域、共同經濟生活的穩定的共同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獨有的特點,都有其它民族所沒有的特殊性。這些特點既是每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也是對全世界文化寶庫所做的貢獻。世界各個民族在其產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具體的自然環境、生產實踐、語言、文化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涵蓋每個民族不同特點的技術與技術體系。如朝鮮族的跆拳道就是一項起源于朝鮮半島,在經過2000多年歷史演變后發展而形成的一種以腳為主,以拳為輔的東方搏擊運動。它是以技術為其本質,文化為內涵,精神為其核心,包含著鮮明的民族傳統道德和思維模式,跆拳道所蘊含的獨特精神,是其它民族開展這項運動所無法深刻理解的。除此之外,還有中國的武術、印度的瑜伽、日本的柔道、巴西的足球、美國的籃球等,都蘊含著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內含強勁的民族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這些民族的象征。
1.2 民族文化與體育認知
“體育認知”是對各種運動信息的選擇輸入、輸出以及反饋評價。民族文化直接影響著民族體育認知。冷戰時期,蘇聯、東歐等國“把奧運會的取勝作為評判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標志”,這種體育認知使得這些民族大力發展競技體育,迅速在國際競技體壇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位置。另一個案例是巴西,提及巴西,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足球,足球就像是巴西的象征,的確這樣,巴西人對體育的關注更多地體現在足球上,足球世界杯在國民的心目中比奧運會還要重要,其最典型的表現是巴西體育法似乎專為足球量身打造,甚至于巴西體育法就是一部足球法。由此可見,民族文化影響并決定著人們對該民族體育的認知,進而促使該民族體育的發展。
2? 體育的民族性
體育是人與自然之間聯系的一種重要媒介,是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更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構成因素。顯然,不同民族特定地域的自然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需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體育的發展。體育的民族性就是指在體育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每個民族的語言、地域環境、經濟生活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進而決定該民族體育活動的開展方向及體育技術的發展水平。
我國民族體育文化流傳至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源于其自身的功能、價值與資質[2]。我國體育民族性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修身、養性為目標,以導引、氣功和太極拳為其形式,其動作結構以講究模仿動物(如五禽戲)和平衡統一,并不追求運動競賽的競爭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我國體育運動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尤其是在一些小、巧、靈和隔網對抗等項目上,主要體現靈巧、協調、快速、柔韌等素質,這些項目的競賽成績扶搖直上,有的甚至長盛不衰。例如,被譽為我國國球的乒乓球運動,不但可以憑借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受到大家的熱愛,而且其競技水平也是常年在世界賽場上獨霸一方,幾十年長盛不衰。
今天,就體育技術而言是沒有國界與民族之分的,但掌握這一技術的人,尤其人所在民族、國家的社會條件、經濟基礎、種族的身體條件、個性等諸方面有著不同的差異。這種差異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它由人類的發展而歷史地產生,也將由歷史不斷的發展而逐漸地消退。各民族只有對外來體育文化持有包容和吸收的態度,在保留其原有的固定特征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使民族體育不斷發揚光大,并真正實現體育無國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標。
3? 我國體育的民族化問題
體育民族化與體育社會化的程度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學校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機構,它能為國家持續輸出人才、為國家培養棟梁,直接決定一個民族的體育社會化程度,少年強則國強[3]。體育社會化的基礎在學校,因此也是體育社會化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學校體育開展的效果,不但關系到學生的體質和健康水平,而且更直接影響到整個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就提出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近幾年,國家也相繼出臺強化發展校園體育的政策,確保學生每天在校至少鍛煉1h,確保青少年身體素質得到保證,體育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一門必修課,也逐漸被納入中高考成績,可見政府對于校園體育的重視,但是在實際教育中體育依然被弱化,并沒有被擺在和文化課一樣的位置。由此可見,只有抓好學校體育的這一重要環節,學生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對體育的熱情提高了,我國的體育社會化程度才能深入推進,才能真正實現全民健身。
4? 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對體育技術、體育認知以及對體育的傳播等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是可觸摸的文化,承擔著我國傳統文化對外展示的功能,它不僅屬于體育的范疇,更是華夏文明的體現。新時代的我們要從我國的自身實際出發,根據中華民族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針政策,提升文化自信,絕不能完全走其他民族的路子,也不能完全套用其他民族的模式,只有腳踏實地地走我們自己發展的體育之路,學習其他民族體育的優秀文化,結合自身實際,發揚中華民族體育之林中的優良文化傳統,讓人民群眾以中國民族體育為驕傲,中國體育未來的發展才能更加騰飛。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社會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劉次琴,陸宇榕.文化自信主題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 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8(1):42-46.
[3] 梁平安.文化自信視域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世界,2018(9):101-102.
[4] 盧高峰,王崗.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現狀、問題、機遇 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4):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