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艷
摘要: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求異思維的方式、非常規的想象力,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時代對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階段 求異思維 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
多年來,語文教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走入了誤區,教師照本宣科、畫地為牢,教得死,學生學得死,學生按照老師設定的教學路子走,很少有思維和想象的時間和空間,也很少看到老師在課堂上鼓勵那些有思維的學生。經過教學反思,筆者覺得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保證學生學習的首要的條件之一。所謂創新能力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求異思維的方式、非常規的想象力,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本文將探討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一、創設有利于創新的教學情境
(一)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設導入新課的問題情境,創設新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產生新奇感,變“你要明白……”為“我想如果……”如:在教“只有一個地球”時,我大膽地一改過去從課題導入的手法,而從課文后面宇航員說的那句話“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來導入新課,引發學生去思考:“從這句話中,你想知道什么?當今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怎么保護地球,怎樣珍惜地球給我們所提供的資源?結合新聞中出現的一些泥石流、坍塌、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再比如:教授“藍樹葉”一課時,問:你見過樹葉吧?都是什么顏色?學生答:紅、綠、黃……教師板書藍樹葉并在藍字下面點上重點號。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紛紛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通過導言就把學生的好奇心調動起來了,課堂上的氣氛活躍了,學生也由被動地學習轉為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教育。
(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很自卑,對自己沒有信心,當老師和同學在一起探索求異的時候,他們往往袖手旁觀。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想也白想,自己根本就想不出來什么問題,特別是他們在自評時,只會發現自己身上的缺點,而對自己的優點避而不談、視而不見,針對這種現象,首先就要營造良好的氛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錯了,不一口否定、挖苦,而是鼓勵學生說:“讓他在想想,老師相信你能想出來。”對于敢于創造的學生更是及時表揚肯定學生的創造成果,使學生明白,人人都有創造力,“你”的想法,就是“你”的創新;“你”的與眾不同,就是你的創造,培養學生敢想、敢說、敢闖、敢造的精神。
(三)鼓勵學生去質疑
創新的關鍵是讓學生敢于去求異,這就要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上、不迷信古、不迷信權威;樹立自己的理念、觀點。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見解,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歡迎學生隨時質疑發問。如: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去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知識之路,這樣既活躍了思維,又讓學生都動了起來,變被動思考為主動質疑。久而久之,學生就習慣了思考,習慣了質疑,習慣了創新。
二、創設有利于創新的教學模式
沒有科學的教學觀念,就不可能產生科學的教學行為。傳統教學中把知識的積累,掌握的程度、數量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而忽略了教學過程,可教學過程恰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在語文教學上,本著在自讀中自悟,在自悟中自創的原則,設計了“讀、悟、創三位一體”的課堂教學模式。例如,在講授《小燕子》的時候,大聲朗讀并要求學生結合文中的插圖,理解課文內容,欣賞燕子在春天里飛翔的美景,觀察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抓住特點來描寫的?(可小組討論)通過觀察描寫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第一步是激情導入(多媒體),通過這一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下來通過直觀感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二步是通過合作學習,交流感悟,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緊接著第三步的精彩再現,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為創新求異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經過這幾年的實踐證明,這個教學模式能被學生所接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非常好。
三、課內外相結合
課堂上教師用風趣的語言、平易近人的姿態、豐富的教學經驗、直觀的多媒體教學、精彩的教學手段與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相互之間建立良好的支持性同伴關系,讓人人都有創新學習的機會。課后的活動與課堂知識緊密結合,如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課后組織學生設計環保宣傳畫,在教學“鳥的天堂”課后讓學生導游解說詞。通過這些活動把課內與課外融為一體。
四、結語
總之,經過幾年的實踐和研究,學生的創新思維有了很大的進步和長足的發展,學生會自主的求新、求異。但在實踐中,也發現了許多不足,如有的學生思維還是沒有完全放開,總愛跟著別人后面走,也有的學生想象力不夠豐富等,這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加以完善,用教師的愛心、耐心、恒心去幫助和鼓勵他們,最終達到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培養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