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謇 陽玉涓
摘要:素質教育背景下,多種新型教育理念的涌現,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傳統六藝在西周時期已逐漸完善,要求學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基本技能。“六藝”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將其充分應用至基礎教育階段,促進學生養成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已然受到重點關注,本文將就運用傳統六藝培養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展開探究。
關鍵詞:傳統六藝 核心素養 基礎教育 有效策略
傳統六藝可以說是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最為重要、最為寶貴的教學資源。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新課程標準也對基礎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新形勢下應當及時更新理念,從多個角度出發,考慮中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實際需求,構建“傳統六藝”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希望用傳統六藝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進而達到更迅速、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一、傳統六藝對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F將中小學校開發的“明德、開智、強體、美育以及勞動”系列六藝課程,對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分述如下:
1.有利于學生打牢文化基礎,培養綜合能力
傳統六藝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西周以來,一直是中國文化教育的源泉與核心,至今仍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六藝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性和代表性。傳統六藝中的禮與樂強調陶冶情操,偏向于文化基礎;射與御強調體能訓練,偏向于身體素質以及個人技能;書與數強調思維訓練、知識運用,偏向于文事能力。將傳統六藝運用到基礎教育教學中,可實現知行合一、文理合一、藝體合一、文武合一的新時代教育,充分凸顯出教學特色,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從廣義角度出發,將素質教育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學目標劃分為知識、技能以及情操三大層面,這與傳統六藝可對應起來。返本為了開新,六藝之教包含豐富的德育、體育、智育、美育、勞動思想、內容與方法,由此可知,傳統六藝教學能夠涵蓋智、能、德多個層次,逐漸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傳統六藝相互交融,一方面能夠陶冶中小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體質,另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文學知識積累,活躍學生的個性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運用傳統六藝培養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及時更新理念,界定教學目標,組織實踐活動
新形勢下,教師應立足于教學根本,及時更新教育理念,運用六藝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準確界定教學目標,并創新課程體系。首先,禮樂課程教學目標為端正學生價值觀念,陶冶學生思想情操。禮藝課程教學,應重點把握入學禮、組班隊禮儀、畢業禮等,組織相對應的實踐活動,給予學生正向引導,使學生知禮、學禮、守禮。樂藝課程教學,強調美術課、音樂課、舞蹈課等藝術課程,打造新的教學模式,突出課程本身的藝術特性,帶領學生感知美、領悟美、創造美,同時組織多元化實踐活動,如藝術表演、繪畫比賽、藝術情景劇、音樂舞蹈劇等。其次,射御課程教學目標為增強學生體質、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掌控,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以及領導能力。射藝課程教學,應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延伸并完善體育教學,射藝的核心要義是“射者,發乎身中乎遠”,最大限度豐富趣味教學活動,促使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在活動中強身健體,可開設武術、射箭、投壺、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不同活動課程。御藝課程教學,側重于學生的自主發展,應構建綜合性的勞動基本課程,將手工手作、工藝制作、科技創新、安全自護等等融為一體。最后,書數課程教學目標為提升學生文學涵養以及科學修養。書藝課程教學,應側重于語文、英語這兩門課程,結合教學實際組織文學氣息濃郁的活動,如識字教學、自然拼讀、書法、詩詞朗誦、英語繪畫、傳拓技藝等,形成中小學傳統文化課堂。數藝課程教學,側重于數學課程,應引導學生感知數學之“美”,數學之“科學”,挖掘知識背后的內涵,可組織奧數、七巧板、九章算術等一系列活動。
(二)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成長
為了進一步構建傳統六藝課程體系,確保課程教學順利展開,作為新時期教師應及時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手段,吸收教育思想的精華,將其真正地應用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例如諾貝爾搖籃教育集團,在雨花非遺館專門開設六藝實驗基地——君子道遠六藝館,幼兒園和小學基礎教學完成之后,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設了相應的拓展性實踐活動。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以及教學目標,圍繞“我的節日”“致敬先賢”“思源感恩”展開趣味活動,活動主題為“故事銀行”“詩詞銀行”,推出可累加“美德幣”,學生通過個人行為獲取獎勵,若是做出不正確的行為,也要適當扣除,予以懲罰。最終,以學生擁有的“美德幣”數量為準,評選出“美德少年”,并將評價結果納入個人成長檔案。這樣不僅可體現出教學的創新性與開放性,也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借鑒該校六藝教學手段,可知新形勢下應強調學生的自主體驗,應當把握好各個實際,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在六藝課堂上表現良好的學生予以獎勵,評選出禮樂少年、書藝少年、數藝少年等,并確保學生可在課堂、在活動中吸收更多知識,積淀自信,踏上成功之路。
(三)改進教學實施,完善評價體系,務求人才培養體系取得實效
六藝課程的有效實施,是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理解六藝的基本精神和理念,把握課程內容,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貫穿教學始終。需要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六藝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具體表現在對經典的熟悉,對文化常識的了解、理解和綜合運用,對傳統技藝的了解、鑒賞和傳習能力,最終形成民族歷史文化記憶,增進六藝理解和提升文化自信。制定出清晰、具體、適量的課堂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傳統與創新、器和道、動和靜、深和淺、遠和近、實和虛的關系。注重技藝傳習和對傳統文化道的體悟的結合,知識傳授和情感培養的結合,課內學習和課外實踐的結合,傳統和現實的結合。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樹立起重參與、重過程、重互動體驗、重交流互鑒、重發展提升的整體評價觀,提高學生對六藝文化魅力的認知、興趣,整體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采取的評價方式和方法靈活多樣,建議評價主體多元、評價方式多種多樣,及時記錄學生的學習成果,形成動態綜合評價體系。
三、結語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將傳統六藝應用至中小學課程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因此,現階段應當充分把握傳統六藝的作用,并從及時更新理念、界定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手段、完善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做起,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為中小學生提供更為適宜的學習空間,建立更好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