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宦霖
【摘 要】本文論述廣西在科技精準扶貧中發揮政策、人才、技術的優勢,因地制宜,形成科技特派員帶動型、科技項目帶動型、科研院所帶動型、高校帶動型、園區帶動型、政府部門帶動型等模式,提出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示范推廣要堅持需求導向,深入調研;堅持服務導向,精心幫扶;堅持效果導向,強化效益評估。
【關鍵詞】廣西? 科技精準扶貧? 模式? 示范推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014-04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發揮優勢,整合資源,找準突破口,加大投入,全面推進精準扶貧,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7年底的267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5.7%,貧困戶、貧困地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018年,在科技精準扶貧方面,廣西累計開展技術培訓6538場次、29.94萬人次,引進、示范推廣優新品種2230個次,認定建設星創天地159家,指導和支持建設貧困縣農業科技園區31個,科技精準扶貧成效顯著。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實施鄉村振興、實施脫貧攻堅的背景下,探討廣西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與示范推廣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廣西科技精準扶貧的基本經驗
在科技精準扶貧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理論結合實際,發揮科技制度機制優勢,綜合運用多方面政策,集聚多領域多行業要素,積極探索,破解歷史和現實難題,找準致貧原因,走準脫貧路子,積累了科技精準扶貧經驗。
(一)深化改革,為科技精準扶貧提供制度保障
在農業科技領域,廣西先后出臺《關于廣西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實施方案(2014—2020年)》(2014)、《關于加快廣西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2016)、《廣西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2016)、《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2016)、《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7)、《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2018)、《廣西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三年(2018—2020年)行動方案》(2018)、《關于加快推進廣西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等制度政策,深化農業科技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盤活創新資源,激發創新活力動力。
(二)加強人才培養,為科技精準扶貧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科技精準扶貧的關鍵。廣西先后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2011)、《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意見》(2015)、《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暫行辦法》(2015)、《2018年廣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項目實施方案》(2018)、《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中等專業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2012)等制度政策,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農村實用人才學歷教育,為科技精準扶貧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2018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859名,全區累計達到58842名;培育現代青年農場主300多人,累計達1400多人,培養現代青年女農場主100人,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200多人。廣西農科院重點圍繞前瞻學科發展態勢、農業供給側改革、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集聚區建設等方面加強農業科研人才引進,打造了135個院屬創新團隊,培育了51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產業技術體系團隊,服務農業發展重大科技需求。
(三)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良種良法
科技精準扶貧,必須緊緊依靠科技成果轉化。只有積極轉化科技成果,把良種良法帶給廣大農戶,才能真正實現農戶增產增收。近年來,僅廣西農業科學院先后轉化推廣“野釀1號”“野釀2號”等良種,推廣紅薯深松壟栽培技術、靈芝大棚種植技術、百香果高架栽培技術、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桑葚深加工關鍵技術等良法,在貧困地區建設農業科技產業扶貧示范基地170多個,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300多項,促進了農戶增產增收。
二、廣西科技精準扶貧主要模式
廣西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優化整合科技項目安排,發揮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技術、人才優勢,立足農業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建設,緊緊依托科技進步和技術應用推廣,形成了科技特派員帶動型、科技項目帶動型、科研院所帶動型、高校帶動型、園區帶動型、政府部門帶動型等科技精準扶貧模式。
(一)科技特派員帶動型
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福建省南平市首創。2003年,廣西開展科技特派員工作,至今已有超過1200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精準扶貧一線。2017年,《廣西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方案》出臺,明確提出重點任務在于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支撐水平、完善新型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選派科技特派員、加快推動農村科技創業和科技精準扶貧據統計。2018年廣西共選聘貧困村科技特派員2873名,服務貧困村5339個,科技特派員累計開展實地科技服務總次數6.4萬人次,指導服務科技種養基地2597個。科技特派員帶動精準扶貧,主要通過技術培訓、技術指導,資金入股、中介服務、創業服務基地建設等,與農戶、企業、基地等形成“利益共同體”,促進實現科技與農村農業有機結合,在食用菌種植、甘蔗種植、桑蠶產業發展、柑橘種植、林業發展等方面,提高農戶自我發展能力、農業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益。
(二)科技項目帶動型
科技項目帶動農戶脫貧致富是廣西科技精準扶貧的重要模式之一。國家科技部《關于科技扶貧精準脫貧實施意見》明確指出,“統籌資源,協同扶貧”,做到“項目精準安排”,科技管理部門要做到“扶貧項目優先安排”,將年度科技扶貧計劃轉化為“具體科技項目”,以項目實施帶動農戶脫貧致富。2019年2月,廣西出臺《廣西科技支撐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強調,“整合科技資源,引導各高校院所、科技企業到貧困縣、貧困村實施各類各級科技項目”,“強化科技項目輻射帶動貧困村、貧困戶作用,確保項目實施出實效、出典型、有影響”。
2016—2017年立項的科技扶貧類項目共有116項,分為“革命老區及貧困縣科技精準扶貧示范”“科技精準扶貧專項”兩類,包括“西林縣貧困村科技特派員服務創業基地及科技能力建設示范”“古文鄉義和村土雞生態養殖技術改良創新與推廣示范”“融水特色香粳糯標準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及其生態稻產業化示范推廣”“珍珠李病蟲害防控技術示范與應用”等項目,項目覆蓋廣西14個設區市,資金達到13157萬元。
(三)科研院所帶動型
科研院所帶動精準脫貧是廣西科技精準扶貧的重要實踐。科研院所是科技研發的中堅力量,集中了大量優質的科技資源和科技人員資源,是科技精準扶貧的極為重要的推動力量。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是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對口幫扶單位,通過開展生態移民—異地扶貧、巖溶山區植被復合經營和特色生態衍生產業培育,開展林下種草養牛、中草藥生態種植,發展特色水果產業等,促進了農戶增產增收,取得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高校帶動型
高校擔負著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功能,在科技精準扶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培養了大批新型農民,而且通過教育扶貧,加快了脫貧攻堅步伐。科技精準扶貧是高校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表現。《廣西科技支撐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指出,組織相關高校“與未脫貧摘帽貧困縣建立科技精準幫扶結對”。高校帶動科技精準扶貧,主要通過培養科技意識、科技思維、傳播科技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等進行。在培養農民科技意識、科技思維方面,高校主要通過搭建多元平臺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等,主要對象是種植戶、養殖戶和貧困戶。在傳播科技知識、推廣科學技術方面,高校主要是手把手教農民種植養殖、良種選育和豐產栽培技術等,主要力量是理工科院校。相關的種植技術包括銀杏、油茶、金花茶、獼猴桃、食用菌等種植技術;養殖方面的技術包括生態生豬養殖、山羊品種改良和養殖模式改進等。
(五)園區帶動型
農業科技園區是科技創新載體,在精準扶貧中發揮著技術集成、要素集聚、應用示范、輻射帶動等作用。《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年)》指出,到2020年,“構建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引領,以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基礎的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特色鮮明、創新發展的農業科技園區體系”。到2025年,“把園區建設成為農業科技成果培育與轉移轉化的創新高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服務業集聚的核心載體,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陣地,產城鎮村融合發展與農村綜合改革的示范典型”。廣西目前有7家國家農業科技園,80家自治區級農業科技園,分布在百色、北海、桂林、賀州、欽州、來賓和玉林等地。農業科技園圍繞地方優勢特色農業,集聚科技攻關、科技轉化、科技示范等要素,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村落地生根,促進科技成果服務農民增產增收,帶動了廣大農戶脫貧致富。2018年,廣西累計投入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資金710億元,啟動創建示范區(園、點)8232個,其中54個貧困縣獲認定自治區級核心示范區74個、縣級示范區180個、鄉級示范園301個。各示范園區通過土地流轉、用工勞務等方式,帶動貧困戶22萬戶。
(六)政府部門帶動型
政府部門帶動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是中國脫貧攻堅的重要經驗。科技部門,如科技部、科技廳、科技局等是科技精準扶貧的核心力量。政府部門帶動科技精準扶貧,主要包括扶貧調研、組織遠程培訓、政策制定與實施、贈送扶貧物質、技術服務、信息服務等方面。在政府部門帶動下,科技企業和農戶緊密聯系在一起,發展了科技種植、科技養殖,把科技、文化旅游、農業生態整合起來,把科技信息、科技政策精準推送給農戶,增強了農戶的科技能力,密切了政府部門和農戶的聯系,形成了良好的致富奔小康合奏曲。
三、廣西科技精準扶貧主要模式的示范推廣策略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廣西的重要發展目標。在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廣西的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應當結合實際,堅持需求導向、服務導向、效果導向,積極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繼續發揮制度政策優勢,激發科技人員活力,促進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推廣,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一)堅持需求導向,深入調研
不同的科技精準扶貧模式形成于不同的環境之下,是貧困地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以滿足自身脫貧致富奔小康、向往美好生活的內在需求為主要目的,結合相關政策制度,主動選擇、主動探索的結果。因此,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必須堅持需求導向,深入調研。
首先,堅持生態文明建設需求導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因此,示范推進精準扶貧模式,要充分考慮當地生態文明建設需求,深入調研當地的生態環境承受能力,研究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生態效益,不能為了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而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是貧困地區賴以發展的根本,是貧困農戶生存生活的依托,離開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難以脫貧致富,而且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當前科技精準扶貧中,種植養殖技術得到推廣,種植養殖規模在不同地區得到擴大,取得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必須高度重視擴大規模帶來的生態問題,要考慮水資源、土壤等方面的承受能力,萬不可為了眼前利益、為了完成脫貧致富目標,而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其次,堅持經濟發展需求導向。經濟發展是科技精準扶貧的主要目標,是衡量某一科技精準扶貧模式優劣的重要方面。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要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需求,深入調研當地的經濟結構,尤其是農村經濟結構,研究農產品供給側、需求側,確保模式的推廣能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村經濟優化。如果某一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推廣,雖然能在短期內幫助農戶脫貧致富,但長期來看不利于優化農村經濟結構,帶來農產品供給同質化,就很容易使得市場飽和,農產品滯銷,最終受損失的必然是農戶。農村經濟、農業始終與工業、服務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應當把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示范推廣,與當地農產品加工行業聯系起來,與當地服務業發展聯系起來,通盤考慮,使農業、工業、服務業形成良性互動,有力促進當地經濟協調發展。
最后,堅持科學精神培育需求導向。科技精準扶貧,核心是科技的應用推廣,但根本在于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具有了科學思維,養成了科學精神,有利于接受新的科學知識,有利于在應用科技上激發內生動力,促進科技精準扶貧。科技精準扶貧,涉及不同的主體,農戶是中心。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要切實培養農戶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不能局限于教會農戶一項技術,要讓農戶認識科技的優勢,尊重科技,了解科技,善于運用科學思維,勇于堅持科學精神,使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能落地結果。同時,還要注意發揮各級各類學校、科研機構的優勢,對農戶的家庭成員尤其是學齡期成員進行積極引導,使他們成為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知識的現代人,成為農戶應用科技促進農業生產的又一推動力,促進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推廣。
(二)堅持服務導向,精心幫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同的科學技術面向貧困地區、貧困戶,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以及其他要素相結合,形成了不同的科技精準扶貧模式。不同的科技精準扶貧模式依賴于不同的科學技術,需要不同的技術服務指導。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要堅持服務導向,精心幫扶貧困農戶、貧困地區。
首先,堅持靶向服務。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搞好服務是關鍵。為有需求的農戶提供服務,是加快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重要條件。應當堅持靶向服務,也即村委會、地方政府、技術服務方等方面要依托現代通信工具、現代信息技術,加強與農戶、合作社、園區基地的聯系,主動研究天氣、土壤、蟲害等因素給當地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安排專人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服務,不斷突破農戶增產增收遇到的技術難點、技術盲點。
其次,堅持周到服務。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要勇于承認農戶缺乏技術、缺乏科技知識以及科學精神欠缺等客觀情況,給予農戶周到的服務。就服務時間而言,要在第一時間為農戶提供服務,提高服務效率。就服務質量而言,要高質量服務農戶,相關服務要真正解農戶的燃眉之急。就服務內容而言,不能局限于技術的服務,要給予相關的科技知識普及、科學精神的培育,引導農戶樹立科技意識。就服務方式而言,要方便農戶,減少農戶因此帶來的負擔。
最后,堅持長期服務。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要久久為功,方見大成效。作為技術服務的提供方,如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業要扎根農村,了解技術應用的實際情況,了解農戶的服務需求,為農戶提供長期服務。作為與技術服務方緊密聯系的地方政府、村委會,也要長期關注農戶的農業生產,關心相關技術的實際應用情況,及時向技術服務方提出服務需求。長期的技術服務,需要基于互相尊重構建良好的多邊合作關系,化解合作帶來的誤會分歧,形成基于合作共贏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無論是技術服務的提供方,還是技術服務的需求方,都應當基于促進科技精準扶貧、實現脫貧致富本小康,積極構建有利于長期服務的良好氛圍。
(三)堅持效果導向,加強效益評估
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是科技服務部門促進農戶增產增收的實踐活動,是政府機構精準扶貧政策落地實施的實踐活動,也是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實踐活動。應當堅持效果導向,加強效益評估,檢驗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示范推廣。
首先,評估技術服務效益。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技術應用與服務是核心工作。如果技術應用與服務能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科技精準扶貧模式就具有生命力,反之,就缺乏生命力,應當及時調整糾正。評估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技術服務效益,既要看到農戶增產增收的一面,也要看到技術應用推廣的一面,也即相關的技術服務應當切實增加了農戶增產增收,應當切實促進了科技技術服務部門的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工作,為技術服務部門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其次,評估政策效益。示范推進科技精準扶貧,是國家尤其是地方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重要方面,受相關政策的驅動影響,在歷史原因與現實原因、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內部原因與外部原因的綜合影響下,既表現出與當前政策相一致、相協調的一面,也難免表現出與當前政策不一致、不協調的一面。因此,要注意加強政策評估,切實考察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與相關政策的契合程度,要調查研究是否偏離了政策、偏離政策的后果、偏離政策的應對舉措等,要注意為調整政策提出預警,為堅持政策發出回應。
最后,評估農戶實際效益。農戶是示范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最大利益獲得者,農戶對科技精準扶貧模式最有發言權。評估農戶實際效益,需要用耳聽。不管是科技服務提供方,還是地方政府,都應加強與農戶的聯系,傾聽農戶的聲音,關心農戶是否在推廣科技精準扶貧模式的過程中得到了實惠。評估農戶實際效益,需要用眼看。不能偏聽偏信,要發揚調查研究的作風,深入農村,深入農戶,眼見為實。評估農戶實際效益,需要用心評。要本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理想信念,本著以為民服務、為民謀福利之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客觀評估農戶的實際效益。評估農戶實際效益,需要用現代設備、現代技術、現代思維進行評估,發揮大數據作用,提高評估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新雄.廣西精準施策打好“科技扶貧牌”[N].廣西日報,2019-02-16
[2]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018年度工作績效展示[EB/OL].(2018-12-13)[2019-05-23].http://www.gxny.gov.cn/xxgk/jcxxgk/tzgg_43/201812/t20181213_536875.html
[3]鄧國富.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核動力”[J].當代廣西,2018(15)
[4]鄧國富.科技扶貧奏強音[J].當代廣西,2018(8)
[5]創新撬動活力廣西——2018年全區科技創新工作亮點回眸[N].廣西日報,2019-01-23
[6]曾馥平,曾昭霞,等.科技引領“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中國科學院廣西環江縣定點科技扶貧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6)
[7]曾馥平,張浩,段瑞.重大需求促創新 協同發展解貧困——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扶貧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
[8]自治區科技廳黨組關于印發《廣西科技支撐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31)[2019-05-23].http://www.gxst.gov.cn/gxkjt/dtxx/20190131/001003_96014f1a-241d-4c74-b186-cb95cc480cdc.htm
[9]產業扶貧創新機制成典型——2018年廣西農業發展成就回眸[N].廣西日報,2019-01-08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