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摘 要】本文闡述志愿活動中參與者具備主體意識的必要性,認為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弱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對大學生志愿精神的關注以及大學生志愿者自身主體意識淡薄、實踐能力弱化等,造成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多以客體地位存在,無法取得預期的成效,提出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轉換主客體思維、加強對大學生志愿精神的關注、喚醒大學生志愿者的自主意識、鍛煉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能力等對策,確保高校學生志愿者主體化的順利實現。
【關鍵詞】高校? 志愿活動? 大學生? 志愿者? 客體? 主體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122-02
志愿活動是指志愿者出于自愿,以自己的知識、技能和財富等貢獻社會,不以獲得物質報酬為目的,而以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和提高公共事務效能為己任所從事的各項活動。當前,高校組織的志愿活動旨在一方面促使大學生自覺參與相關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強調奉獻,以此提升學生思想素養,樹立服務他人的價值觀,培養其公益精神。無論是實現以上哪一方面目標,都應當通過志愿活動中的“志愿”二字來實現。只有以內心自愿為出發點,志愿者自覺參與志愿活動,才能切實感受到實踐的重要性,通過親身參與,認識到自己實踐能力的不足以及志愿活動奉獻與公益的真諦,最終達到提高自身素養的目的。
一、志愿活動中參與者具備主體意識的必要性
主體意識屬于自我意識的范疇,主體意識即人意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認識到自己與周圍客觀事件的關系,從而自覺地規劃自我發展的藍圖。通過志愿活動的定義,不難看出其本身具有實踐性、參與性、志愿性與公益性等本質特征和精神實質,志愿精神的表達和志愿活動的開展,從根本上說能夠彰顯志愿者的主體意識和志愿活動中的人民主體性,這就要求志愿者需要具備主體意識,在主體意識的驅動下,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志愿活動中去,為他人服務。因此,高校學生志愿者具備主體意識,成為志愿活動主體,是志愿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
志愿活動的實踐性與參與性說明,志愿者需要投身于志愿活動中,將志愿服務付諸實踐。這種參與實踐是積極主動的,具備主體意識的大學生志愿者,能清楚地厘清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了解自己在志愿活動中處于怎樣的地位,并認識到自己所能夠帶來的獨特價值,進而激發志愿者參與活動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進行中自覺地審視自己。而不是在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的安排支配下,大學生志愿者被動地參加志愿活動,否則這就與高校組織的志愿活動主旨不相一致,大學生志愿者無法通過志愿活動中實踐得到鍛煉。
志愿活動的志愿性強調的是大學生志愿者的自愿性,而公益性更需要志愿者具有無償奉獻的精神品質。如果志愿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志愿活動的主體,被動接受安排參與其中,這就與志愿性的本質特征不相符,更談不上奉獻服務他人,而是機械地參與志愿活動,完成各項活動要求,違背了組織志愿活動的初衷。
二、高校學生志愿者主體性削弱的原因
當前高校組織的志愿活動無法取得顯著成效的癥結主要是將本應當作為志愿活動的主體的大學生志愿者客體化,即高校活動組織者將參與志愿活動的人員簡單地分為活動的組織者與活動對象兩大類,將大學生志愿者這一活動主體歸入客體即活動對象這一類別,而高校組織的志愿活動出現這種癥結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弱化志愿者主體性
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在志愿活動展開過程中,一方面忽視了志愿活動的特殊性,相較之于組織的其他類型的學生活動,志愿活動更加強調志愿者的主體性;另一方面,組織管理思維固化,認為自己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在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志愿者在其引導下,按照要求參與活動,是其活動的對象。綜上原因,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理所應當在活動中將其定位為主體,相應地大學生志愿者的主體地位自然被弱化,成為活動客體。
(二)缺乏對大學生志愿精神的關注
當前高校對大學生志愿活動的側重點多為如何組織開展具體的志愿活動、建立健全活動運行機制與組織管理制度,對大學生志愿精神關注度則較低。國際上對志愿精神的定義是:一必須是志愿,二不為報酬,三是利他。我國對志愿精神的表述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從中可以看出,志愿活動的精神內涵強調的是志愿者的主體性,志愿者出于內心自愿奉獻他人,而并不是從功利的角度去從事志愿活動。如何開展志愿活動以及相關制度的制定,只是志愿活動順利進行的條件保障,志愿精神才是志愿活動的核心與靈魂。缺乏對大學生志愿精神的關注,即拋棄了志愿活動的精髓,不利于學生志愿者主體性的培養。
(三)大學生志愿者主體意識淡薄、主體實踐能力弱化
其一,大學生志愿者的主體意識較為淡薄,客觀環境如上所述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弱化學生志愿者的主體地位以及不關注對志愿精神的宣傳教育,本身就不利于大學生志愿者主體意識的培養。從學生自身來說,就其成長經歷,學習、生活多由父母、老師主導,主人翁意識不強,不樂于、不善于甚至是不能自主處理自身事務,那么更加談不上自覺自愿參與志愿活動。其二,大學生本身的主體實踐能力不強,在長期被“規劃”學習生活的背景下,能夠得到鍛煉提高機會少之又少,且無主體意識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并能夠在活動中自覺發現自身實踐能力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高。
三、高校學生志愿者“客體”主體化思路
高校志愿活動較之于大學生全面發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當前,急需針對高校志愿活動無法充分發揮作用的癥結,清晰高校學生志愿者“客體”主體化的思路。
(一)高校志愿活動組織管理者轉化主客體思維
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需要在活動中自覺轉化主客體思維,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強化高校學生志愿者是作為活動主體的思維,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在活動過程中發揮得更多是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志愿者需要在活動中注意的事項。在活動中,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應該厘清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大學生志愿者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為志愿者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提供服務與便利條件,確立大學生志愿者的主體地位。其二,高校志愿活動組織者與管理者需要以“示弱”的方法激發學生志愿者主體意識的發展,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多為教師與學生干部,在組織者、管理者與學生志愿者之間不僅存在“明顯”的知識閱歷、能力的差異,而且還存在活動地位上的懸殊。那么在志愿活動過程中,學生志愿者必然是以“被規定”“被要求”等方式被志愿地參與志愿活動,學生的主體性自然地就被壓抑了。如果,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能夠適時“示弱”,比如在志愿活動過程中用言語與實際行動示弱,明確用言語或者實際行動來表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怎樣的困難或者問題,請求志愿者參與解決困難與問題,這樣不僅會為學生志愿者成長與發展提供機會和條件,也可以為學生志愿者增強自信心,激發其主體意識。
(二)加強對大學生志愿精神的關注
應大力開展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宣傳教育,無論是對大學生志愿者,還是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從自我認識到他我關注,全方位加強高校志愿者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志愿精神屬于意識形態領域,是通過志愿服務理論知識升華,自覺內化志愿者的品質,志愿服務理論知識是培育大學生志愿者志愿精神的基礎。因此,首先需要普及志愿服務理論知識,引導大學生樹立志愿服務理念。通過相關課程建設以及座談會等形式,拓寬志愿者學習接受志愿服務理論知識的途徑。其次,應加強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多為志愿者創造共情共鳴的機會與可能,從志愿活動中獲得感動,并獲得自我滿足與自我認同。最后,在志愿活動過程中,結合高校往年志愿活動的舉辦具體情況以及高校自身辦學理念、特色專業,將大學生參與度較高的活動打造成品牌活動,持續加強品牌建設,以此吸引更大范圍的學生參與和關注,并借助品牌的志愿活動,培植志愿文化,使得志愿精神能夠潛移默化大學生志愿者。
(三)喚醒大學生志愿者的自主意識,鍛煉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能力
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強化他們的主體性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和能力的基礎。讓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動中擁有自主權,有權利在某些事項中自主決定,養成自覺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為進一步培養大學生志愿者的主體意識奠定基礎。作為高校志愿活動主體的大學生志愿者,實踐能力是其主體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參與志愿活動的實踐能力,大學生中志愿者的主體意識培養就相當于空中樓閣,基礎并不扎實。高校可以以班級、團支部、黨支部以及學生社團為基礎單位,通過班級活動、主題團日活動、黨日活動以及社團活動,培養大學生的集體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以此促使大學生志愿者的實踐能力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得到鍛煉,并在繼續開展的志愿活動中得到鞏固。
大學生志愿者主體意識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志愿者的主體化既需要引導大學生志愿者清晰的自覺認識,也要強調高校志愿活動的組織者與管理者為此創造良好的客觀環境,這樣才能保證高校學生志愿者主體化的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胡凱,楊欣.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卞桂平,鄒穎佳.從主體意識到公共意識:現代人價值思維之應然轉化[J].理論導刊,2014(6)
[3]任帥軍.論志愿活動中的人民主體性[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4]徐子恒,王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
[5]許黎英.論大學生志愿精神的培育[J].浙江社會科學,2013(6)
[6]南丁.試論高校輔導員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方法[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