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 曹天鑫
摘 要:扎實做好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保證人才資源在社會中得到更好的配置,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文科畢業生特別是工科院校的文科畢業生因其所在院校人文環境弱化、自身技術性缺失,往往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多措并舉幫助學生特別是工科院校的文科學生積極挖掘就業崗位,“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充分釋放有效需求,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有序推進的重點。
關鍵詞:文科畢業生 大學生就業
近年來,隨著院校調整與發展,工科類院校為適應多學科、全方位的發展模式,紛紛進行專業調整,加快學校文科建設。然而,由于當前文科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不相稱等問題,導致工科院校文科畢業生就業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拓寬工科院校文科畢業生就業渠道,提高文科畢業生就業質量成為工科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工科院校的文科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首先,就第三方機構麥可思研究院所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內容顯示,2019年的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通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其中,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通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五個專業連續3屆獲得綠牌;2019年本科就業的紅牌專業包括:繪畫、歷史學、應用心理學、音樂表演、化學、法學。其中,歷史學、音樂表演、法學三個專業連續3屆獲得紅牌。由此可見,文科畢業生往往面臨著比同期工科畢業生更大的就業壓力。
其次,文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主要來源于專業性質導致的泛化的就業范圍與具化的企業用人需求信息不對稱,從而造成文科學生在入學時難以準確定位自身的社會價值并在四年乃至更長的學習研究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培養方案與就業動向調查而言,對文科畢業生的需求多集中于財會、新聞、文秘、策劃與銷售等崗位,以及少數公共部門崗位,其門檻低,可替代性強的特點使得文科生難以守住其專業領域,競爭力差、就業面窄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最后,存在于工科院校的文科專業因其在發展上缺乏精神、文化與資源支持,話語權與專業辦學氛圍較差,加之工科院校對于文科專業投資少、重視度不足,抑或對文科專業探索程度不高、缺乏專業發展的相關經驗,常常出現以工科邏輯推動文科學生培養,從而造成工科院校的文科專業學生自身職業規劃盲目,自身特色不明顯。
二、工科院校的文科畢業生就業路徑探討
(一)加強培養,全面提升學生就業能力
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開展,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應聯系社會市場需求,既要努力使其知識儲備寬口徑、厚基礎,也要充分提升學生的表達、思辨、執行和領導等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樹立起學科的“品牌”。
二級學院要立足社會需求和學生需求,針對本科生群體通過積極向學校相關部門申請項目經費和學院學生活動經費的配套投入,開展模擬面試系列活動,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自我展示等多種面試環節的引入,讓同學們在“實戰”中感受競爭的存在,從而為學生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發揮優勢,大力拓展學生就業途徑
搜集和挖掘更多符合學生客觀期待、更好發揮專業優勢的工作崗位,構建“教師-學生校友-企業社會”的發散性就業市場覆蓋途徑。各系充分調動主動性,將學生就業工作納入日常工作的工作安排之中,定期針對培養方案進行討論修改,使學生的各項培養工作緊緊圍繞社會的發展現狀展開。與此同時,要更加重視社會實踐,建立實習基地,加強校企聯系,為學生的擇業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
(三)加強溝通,不斷促進校企雙向互動
促進校企互動是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措施,也是做好就業工作的重點工作。校企互動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通過校企互動,高校的學生培養能夠更加順應社會需要,并及時與市場接軌,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與實效性,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整個過程中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吸引優秀企業來校招聘、設立基金的同時,走進企業,了解企業的最新動態與人才需求,有針對性的為優秀學生進行推薦,從而在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的同時,實現校企雙方的互利共贏。
(四)榜樣樹立,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建功立業。
不斷加強學院的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工作,落實有關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促進計劃。同時,也要做好畢業生參軍入伍動員工作、基層項目就業的引導工作以及對渴望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同學的鼓勵工作,并引導學生自覺把對個人理想的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事業中去,從政策宣講、榜樣激勵、獎勵幫扶等多個方面形成對畢業生就業的有效引導。
參考文獻
[1]范潔.工科院校文科生就業挑戰及對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2):161—162.
[2]龐勃.工科院校文科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6,33(12):65—67.
[3]李新,高仕寧.新形勢下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科教導刊(下旬),2016,(0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