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文
摘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試圖從三個方面來探討實施不久的宏觀審慎監管可能或者已經遇到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予對應的解決措施和建議。結果表明:當前監管體系仍有有不足之處有待完善,監管主體的核心地位與協調能力要有所加強,有關部門應該積極配合,從政策、制度和法律三個方面對現有的宏觀審慎體系進行建設,以提高監管部門對風險的預防、識別和處理能力,提高金融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關鍵詞:宏觀審慎 金融系統 風險 制度
一、引言
宏觀審慎監管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后便有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開始實施,但其真正被重視并被全面推廣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各國中央銀行及國際金融機構反思現存的監管體系,認為僅依靠微觀審慎監管已經無法應對宏觀層面上的系統性風險,因此紛紛加快構建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框架,以此來防范和避免因局部風險的擴大而形成的金融危機。我國于2016年正式建立啟用宏觀審慎監管體系,與傳統微觀審慎監管致力于保證單個金融機構穩定不同,該體系把金融系統視作一個整體,通過審慎工具來監測和識別系統性風險,防止風險的加深與擴散,同時能夠緩和外部性沖擊,以此來達到維護金融穩定經濟發展的目的。雖然宏觀審慎監管體系早已被諸多國家構建并成熟運用,國際經驗較為豐富,但在借鑒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我國自身發展狀況,文章從實際出發結合歷史經驗教訓,嘗試探討在運用宏觀審慎工具達到審慎目標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為我國監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借鑒。
二、我國宏觀審慎監管面臨的問題
(一)監管主體及經濟政策的協調問題
和許多國家一樣我國實施分業經營的金融模式,雖然銀保監會已經合并并掛牌成立使得目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模式被打破,但行業間的藩籬仍未完全破除,在金融深化改革和金融創新越加活躍的背景下,各監管部門之間的監管區域難免會產生重疊或者盲區,造成監管的錯位和缺位,進而會引發監管套利行為的產生,不利于經濟金融的穩定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地方商業銀行與當地行政部之間門交往密切,地方政府可能處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對審慎監管加以阻撓或干預,使監管難以實施到位。此外,我國宏觀審慎監管的主要目標是維護金融穩定,作為責任主體的中央銀行的政策應與之相呼應,但其他監管或決策機構可能會因為對經濟運行狀況的認識不同而采取相左的經濟政策,如失業和順差問題較為嚴重時,需要采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這會使得國內利率降低,而宏觀審慎監管主體則認為利率的降低會導致信貸擴張,形成經濟泡沫,不利于金融體系的穩定。
(二)影子銀行發展的沖擊
影子銀行作為一種“金融抑制”的產物,在包括歐美等許多發達國家中大量存在,成為當今世界金融監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之一,我國所實行的較為嚴格的金融監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影子銀行的成長環境,但是由于小微經濟實體對于融資的旺盛需求難以得到充分解決,在這種傳統商業銀行利潤的“溢出效應”催動下,我國影子銀行仍舊取得了不小的發展規模,與此同時所產生的金融風險也在成倍數增加。影子銀行涉及的金融領域有銀行、證券、信托、保險等,這種混合交叉的經營模式使風險極易積累,加上其本身與商業銀行的聯系緊密,彼此之間的資金和信用往來可能會使影子銀行的經營風險傳遞到商業銀行中,如果僅僅依靠微觀和宏觀審慎監管而不針對影子銀行加以延伸切斷部分風險來源,那么將無疑會加重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此外現有的監管體系也無法及時有效的監控影子銀行內部的貨幣流動,經濟政策也會因此而效能式微,進而宏觀調控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對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三)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挑戰
互聯網金融利用計算機技術能夠將平臺用戶的交易及信用信息整合,實現低成本的管理和運營,由于結構精簡、服務應用平臺的大眾化普及、對資金配置效率高、行業發展環境較為寬松等優點,近年來發展勢頭尤為迅猛,但其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首先,互聯網金融行業正處于上升期,大量資質淺、信用度低的小公司充斥其中,用戶和平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可能會引發逆向選擇,同時也給金融監管帶來不小的難處;其次,即便是某些業已成規模的大型金融公司也會因為自身的道德缺失行為而造成“信用危機”,如私自挪用客戶資金、非法集資等行為,e租寶、淘金貸等金融公司的欺詐跑路便是最現實的例子,其行為不僅給廣大投資者帶來損失,更給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嚴重的“信任危機”,如果不對此類公司進行排查監管,那么必將威脅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運行;再者,從技術的角度來講互聯網金融所依靠的互聯網系統本身就具有潛在的風險,一旦因為系統漏洞或者遭遇非法攻擊使得金融公司客戶信息和資金賬戶泄露,將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這樣的案例在西方國家屢見不鮮,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加以預防。
三、建議及對策
(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如對《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和《金融機構管理規定》等法律規定的修訂,從法律層面明確監管的權責,強化中央銀行在審慎監管中的核心地位,使中央銀行權力進一步擴大,同時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的性質加以界定,細化立法和司法內容,為宏觀審慎的實施提供法律保障。
(二)加快宏觀審慎監管制度的建設與升級,包括組織協調制度、決策與執行制度、評估的內容及標準等
在協調制度方面,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成立專門的監管委員會,由中央銀行牽頭,避免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實施時相互沖突,致使政策效果弱化;在決策與執行方面,需要針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實際情況,建立專門的信息收集與研究部門,這樣可以將運行狀況實時反饋給中央銀行和委員會,以便針對不同問題及時決策;在評估內容和標準方面,充分考慮影子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兩大行業的地位和作用,將評估的內容和指標標準加以擴充,同時還要對影子銀行信息披露制度進行完善,以減少信息部對稱、不透明而造成局部風險的積累。此外由于全球化的深化、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增長,在內部協調機制建設的同時也要將宏觀審慎監管的外部協調機制納入建設日程,加強外部合作與交流,互利共贏以提高審慎監管的效率。
(三)借鑒國際經驗,創新監管工具和手段
針對當前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合作相互交叉滲透問題,為防止風險在不同金融機構間傳染,可以擴大保證金制度范圍,尤其是在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衍生品市場,這樣能夠為應對風險的沖擊提供一定的緩沖;提高流動性要求,這一工具不僅是針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而且也是針對影子銀行,能夠有效抑制信貸不良擴張,防止流動性過剩,減少泡沫的產生,或者監管部門按照經濟發展以及對金融穩定所能忍受的信貸量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直接設信貸增速上限,我國目前的信貸存量和增量很大程度上都與房地產行業有關,因此在種類上可以將其變成關于房地產的信貸增速,但是這種方式需要對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對信貸量的評估也需要足夠準確,否則會造成監管的過度或不足;學界研究與實際經驗表明,宏觀審慎監管政策與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對兩種政策的實施進行協調,以保證經濟政策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兆星.構建金融宏觀審慎框架[J].中國金融,2013,(18):18-21.
[2] 郭支農.后危機時代美國金融監管規則的演變:美國沃爾克法則的現實性及其前景展望[J].金融發展研究,2014,(2):78-80.
[3] 廖岷,林學冠,寇宏.中國宏觀審慎監管工具和政策協調的有效性研究[J].金融監管研究,2014,(12):1-23.
[4] 陸曉明.中美影子銀行系統比較分析和啟示[J].國際金融研究,2014(1):55-63.
[5] 鄧超,唐瑩,楊文靜.影子銀行體系對我國金融穩定性的影響研究[J].經濟經緯,2016(5):149-154.
[6] 彭景,卓武揚.我國互聯網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特征、成因及監管[J].西南金融,2016(10):3-7.
[7] 幸澤林,邱福提.美國、歐盟和英國宏觀審慎框架的比較與啟示[J].海南金融,2012(11):72-75.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