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利
胃癌是一種惡性消化道腫瘤疾病,其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第二位。胃癌疾病發生的早期階段,患者通常不存在明顯癥狀和體征,從而導致疾病確診時,大部分已經發展到中晚期,錯過手術治療的最佳時間[1]。目前臨床上手術治療是胃癌治療的最有效方式,但對于二期或三期患者,即使為其開展根治手術治療,患者的病情復發率可達60%[2]。晚期或進展期胃癌主要采用化療方式開展治療,但療效通常不理想,同時化療藥物所具備的毒副作用較為明顯。隨著臨床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靶向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率不斷提高,其對患者機體造成的不良反應較為輕微,因此患者更容易接受[3]。阿帕替尼屬于新型口服抗血管生成藥物,其在應用于化療治療失敗或疾病復發的晚期胃癌治療時,可取得一定效果[4]。本次研究就回顧性分析52例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晚期胃癌應用阿帕替尼治療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2例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齡26~76歲,平均年齡(51.3±5.7)歲,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0~2分,平均(1.3±0.3)分。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接受過二線及以上治療失敗,疾病進展或出現復發的患者;年齡在18歲及以上;ECOG評分為0~2分;預計生存時間超過3個月;臨床分期IV期;參照RECIST實體瘤療效評定存在可測量的靶病灶。②排除標準:機體具有化療禁忌證的患者;嚴重高血壓,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的患者;NYHA標準下3~4級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機體存在活動性出血的患者;機體肝腎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靶病灶接受過放療的患者;正處于溶栓治療或抗凝治療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阿帕替尼片(國藥準字:H20140103)進行治療,每天劑量為500 mg,服藥時間為患者用餐后30 min,4 W為一個治療周期,指導患者自身機體疾病出現進展或發生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時則停止治療。在為患者采用阿帕替尼片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若其機體發生藥物所導致的Ⅲ度及以上不良反應,則可將藥物治療停止,或將阿帕替尼片的用量減少至每天250 mg。在為患者開展2個治療周期治療后,則為其開展療效評價,同時定期為患者機體開展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以及肝腎功能檢查,并對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和處理。
1.4 療效判定 參照RECIST標準開展療效判定,經過治療后,若患者機體內的全部靶病灶得以消失,則為完全緩解;若基線病灶的長徑總和縮小超過30%,同時維持時間在4周及以上,則為部分緩解;若基線病灶的長徑總和得以縮小但未超過30%,或出現增加但不超過20%,則為疾病穩定;若基線病灶的長徑總和增加超過20%,或有新病灶出現,則為疾病進展[5]。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00%;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定)/總例數×100.00%。不良反應參照WHO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評分標準來開展評價。同時開展6~12個月隨訪,對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進行記錄。無進展生存期為患者應用阿帕替尼開始直到其疾病出現進展、失訪或患者發生死亡的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生存分析應用Kaplan-Meier法,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 本組患者經過2個周期治療后,無患者病情完全緩解,2例(3.85%)患者的疾病得以部分緩解,22例(42.31%)患者的疾病穩定,28例(53.84%)患者的疾病進展。客觀緩解率為3.85%,疾病控制率為46.16%。
2.2 患者的遠期療效及影響因素 本組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3.85±1.02)個月,通過應用Kaplan-Meier法開展分析可知,相較于AFP陽性患者,AFP陰性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更長,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52例患者的遠期療效影響因素分析
2.3 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本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常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高血壓、蛋白尿、惡心嘔吐、手足綜合征、骨髓抑制、腹瀉便血、肝功能損傷以及乏力等。見表2。

表2 52例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例)
近年來臨床上對胃癌開展靶向治療時可采用的藥物不斷增加,其中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屬于研究熱點內容,在機體腫瘤發生惡性生長的過程中,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使腫瘤的發展得到有效控制[6]。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信號傳導通路屬于血管生成的重要通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會在胞外區發生特異性結合,由此使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蛋白激酶C、脂酰肌醇-激酶等信號傳導通道得到激活。
目前臨床上對于阿帕替尼并不具備較多的了解,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52例晚期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發現本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為3.85%,疾病控制率為46.16%,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3.85±1.02)個月,這也與前人的研究報道結果相符[7]。同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AFP陽性患者,AFP陰性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更長,提示AFP陽性患者屬于阿帕替尼治療的獲益人群,分析其原由,可能是由于AFP陽性胃癌患者腫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頻率更高有關。但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樣本量較少,因此需后續將樣本量擴大,開展進一步研究證實。而腹膜、肝臟轉移和未發生轉移的患者療效并無明顯差異,分析其原由,可能和樣本量較小有關[8]。除此之外,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胃癌時,可能導致的不良反應包括高血壓、蛋白尿、惡心嘔吐、手足綜合征、骨髓抑制、腹瀉便血、肝功能損傷以及乏力等。總體來說,晚期胃癌患者對阿帕替尼具備較好的耐受性,可有效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疾病控制率,延長生存周期。目前臨床上主要單純應用阿帕替尼對三線及以上晚期胃癌患者開展治療,但聯合化療是否會提高臨床療效,或是與何種化療藥物進行聯合應用效果更佳,均需要開展大量臨床研究證實。
總之,阿帕替尼可有效治療二線及以上治療失敗的晚期胃癌患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疾病,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