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姐 李 媛 沈棫華 方 潔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行動導向理論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創設一種學與教、學生與教師互動的職業情境,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中,通過任務的完成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護理心理》是護理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理論知識專業性強,抽象。對沒有心理學基礎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希望通過教學方法改革,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高教學效果。
1.1 調查對象 選取我校207名大二護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8例,女生199例;平均年齡(19.2±1.02)歲,調查時間為2018年1月。兩組生源均為國家統招的高職高專護生、入學平均分數、年齡及前期各課程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護理心理》課程開設于護理專業二年級第三學期,共26學時。使用李正姐主編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護理心理學》教材。
1.2 方法 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課程教學大綱、授課學時和教學內容相同。授課前教師向學生介紹兩種教學方法,由學生以一個行政班級為單位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意愿進行選擇。①對照組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以傳統講授教學法為主。②實驗組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把教學內容中的關鍵知識點分成若干個小模塊,根據護生實際水平,和學生共同設計、編制情境教學腳本,創設模擬臨床教學環境[1],通過情境教學環境下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模仿扮演醫院情境中的人物角色,逐個完成任務,實施整體護理服務。具體實施方法:教師將《護理心理》教學內容分為16個項目48個任務,并對每個任務設置教學目標、進行任務描述、介紹與任務相關的知識。在開學前2周,教師在藍墨云班課里介紹任務驅動學習法的實施要求和具體辦法,并完成第一次授課內容教學任務的布置,要求護生根據任務進行分組,撰寫腳本。每個任務均需通過提出任務目標,創設模擬情境進行任務實施,采用情境教學環境下角色扮演法基于護理工作過程,完成護理實踐。對任務實施過程進行拍攝、上傳到平臺,通過自評、他評的方法及任務檢測進行任務完成情況評價。課堂教學時,教師根據時間隨機抽取2~3組學生進行表演,將其完成的任務結果展示給全體同學。最終師生共同通過線上、線下教學反饋,教師答疑解惑,總結重點和難點,學生分享心得體會,并完成拓展與任務相關的提升知識的學習,達成教學目標[2]。
1.3 教學效果評價 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目標的達成情況,對研究開展后的效果的差異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 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學生理論平均成績高于實驗組,操作技能和案例分析平均成績均低于實驗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案例分析和技能成績比較(x±s,分)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培養的是技術型、應用型高級護理人才,專業的能力培養是關鍵,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
傳統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確保學生在知識點上背誦的時間。理論考試以客觀題為主,運用藍墨云班課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對照組的學生理論平均成績高于實驗組,說明在知識點的背誦效果方面,對照組優于實驗組。但傳統教學存在靈活性不足、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缺點。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將課程教學內容分解成若干子任務,將子任務寓于情景中,使抽象的知識以直觀、活潑的圖片、視頻等形式組成的碎片呈現,于真實情景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理論[3]。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完成任務為主線將知識點串聯,使護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對專業技能的熟練運用。其教學設計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其任務設置遵循著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學與臨床的融合,教學方式不再只強調教師的講授和灌輸,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4],采用小組合作、情境教學環節下的角色扮演等方式,強調各角色之間的密切互動,強調團隊合作[5]。教學過程中,以任務驅動為主線,貫穿始終,最后完成若干個任務從而達成完成工作任務的目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增強了理論和實踐知識的有效融合,增強了技能操作能力,訓練了其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拓展能力。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實驗組學生技能和案例分析平均成績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技能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創新性思維等方面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法。該教學法使學生通過學習知識,形成職業能力,這既能夠適應未來職業崗位要求,又能將構建知識的能力運用于其他拓展崗位的職業,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