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早在2001年便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的課改目標,建議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本校的課程”。課程改革激發了學校的辦學活力,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使各地中小學校辦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與此同時,學校在課程建設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結構失衡、體系殘缺、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分析個中原由,筆者以為,這些問題主要是由學校辦學思想和文化特色在課程建設中的失位所致。近兩年,我校基于生態文化建設理念重塑學校“樂樂教育”文化,通過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將課程根植于文化的沃土,重構了“樂樂”課程體系,切實推進學校文化建設與課程體系建設的一體化發展,實現了課程與文化的比翼齊飛。
一、夯實學校文化發展的理論根基,重塑學校“樂樂教育”文化生態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李亦菲教授在《學校文化建設研究》中指出: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在各種文化背景的綜合影響下,由學校全體成員在辦學過程中共同創造和遵循的價值觀念、制度體系和行為規范,以及在校園環境中凸現出來的景物風貌和形象氣質。學校文化發展遵循生態樹模型理論(如圖1):精神文化類比樹根,制度文化類比樹干,環境文化、學生文化、教師文化和管理者文化類比樹枝,行為文化和形象文化類比樹葉,傳統文化和本土文化類比大樹賴以獲得養分的土壤,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類比大樹賴以獲得能量(食物)的陽光。在這一模型中,學校文化將不斷融合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將這些多元文化作為自己賴以保持生命活力的基本營養,使自己成為一種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
<E:\廣西教育D\2019\圖片\T2.eps>
圖1 學校文化發展生態樹模型
借鑒生態樹模型的理論智慧,我校通過重新梳理本校文化根脈,吸取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雨露陽光”,面向學校現代化建設需求及學生未來發展需要,重塑了“樂樂教育”文化生態。
(一)溯源內省,梳理學校文化根脈,提取本土、本校文化中的“精神營養”
我校前身為柳州鋼鐵公司第一小學,創建于1959年,一直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扎實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改革開放以來,我校依托“全面育人、特色發展、科研領先、爭創一流”的辦學思想,在探索素質教育的路上先后走過了器樂特色、學科特色、辦學特色等重要發展階段,取得了顯著的辦學效果。
1.器樂特色發展階段。“文革”結束后,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多次提到提高民族素質的問題,對教育改革寄予厚望。198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各地中小學校開始探索各自的素質教育之路。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總結各地改革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發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辦出各自的特色。”1994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同年8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則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質教育”這個名詞。我校的器樂特色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創建的。時任校長呂瑛帶領團隊以“弘揚高雅藝術,提高素質教育”為突破口,希望通過加強藝術教育“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于是在1992年組建了我校第一支學生管弦樂團,以課外興趣小組的方式,探索學校藝術教育的課外實施途徑。很快,這支管弦樂團便成為了我校的特色“名片”。
2.學科特色發展階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美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這一理論闡述對我校學科特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任校長宋麗帶領團隊決定將管弦樂團特色“名片”做得更具品質,進而帶動音樂學科的特色發展,于是提出了“育優生、做名師、創名校,規范加特色”的辦學目標,特聘廣西藝術學院的專業教師到我校為管弦樂團的師生授課,提高師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以美育“陶冶情操、提高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辦學特色發展階段。我校美育育人的魅力日益彰顯,催生出一批品質優良的藝術社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繼續領先于柳北區的同類學校。2006年,我校決定以音樂特色教育為突破口,發展學校的辦學特色。2011年起,依托柳北區特色辦學提升項目專家團隊的幫助,時任校長黃愛玲帶領團隊提出了“與音樂為伴,與快樂同行”的辦學理念,開始將音樂特色教育滲透到學校辦學的各個方面,同時提煉出“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學有所樂(lè),樂(yuè)有所長”的“樂(yuè)樂(lè)”文化核心理念,并在教育實踐中依托教師專長增設了小記者社團、鼓號隊社團等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面向更多的學生,拓寬了學生課外文化藝術活動的范圍,發展了學生的文化藝術特長,增強了全體學生的美感體驗,基本實現了學校“以藝育德、以藝啟智、以藝怡情、以藝拓潛、以藝展美”的辦學愿景。此時的“樂樂”文化,前一個“樂(yuè)”指音樂、樂曲,意味著我校學生知曉器樂、彈撥樂器,暢享琴韻之樂;后一個“樂(lè)”表示快樂、愉悅,意味著教師享受教育的快樂、學生享受快樂的教育,教師樂教善教、學生樂學會學,師生在融洽和諧、健康愉悅的教育氛圍中共生共長、全面發展。
(二)放眼全國,吸納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雨露陽光”,全面重構學校文化和學校課程體系
2014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立德樹人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課程是學校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反思我校的辦學實踐,我們深感“樂樂”文化中的“以音樂為伴,與快樂同行”理念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游離于國家課程之外的現象。如何突破這一辦學思維的困境,在實踐中實現新的突破呢?我們新一屆領導班子決定把目光投向外面的世界,通過吸收專家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兄弟學校的實踐智慧,重新思考和謀劃我校文化理念系統和課程框架體系。
1.從現代文化中吸收理論“陽光”,通過教育科研進一步完善我校“樂樂教育”的文化理念系統
國內學者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開始系統研究學校文化。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在《世紀之交中國學校教育的文化使命》一文中指出:“在當代,文化在教育中的功能更被關注的將是形成學生對周圍世界和自己的一種積極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創造、超越意識的態度與作用方式,是開發學生生命潛能的一種力量,在一定的意義上超越了原來只作為教育內容構成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層次。學校將不僅要求每一門課程而是要求整個學校生活的每一項活動,都應滲透、彌漫著文化氣息和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筆者認為,葉教授的這個觀點,是對當前各種先進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練和概括,可以代表國內學術界對文化與教育關系的思考高度。
2016年,我校作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B類重點課題“基于技術的學校課程微創新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在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了學校課程建設與學校辦學哲學、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特色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并按照課題組設定的“技術創新、本土挖掘”思路實施了學校課程微創新,明確了我校“樂樂教育”的辦學哲學框架(如圖2)。
<E:\廣西教育D\2019\圖片\t3.tif>
圖2 柳州市雀兒山路小學“樂樂教育”辦學哲學框架圖
“樂樂教育”辦學哲學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整合了學校原來的藝術教育、“樂樂”文化的實踐成果,強化了師生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相融共生、共同發展,突出了學生在各個領域學習過程中的“快樂”體驗:“樂(yuè)”從器樂、音樂延伸為泛學科、泛興趣體驗課程,引導學生在所有學科及學科之外的課程學習中,注重發展興趣和“音樂般美好的”學習體驗;“樂(lè)”關注學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不僅享受學習的快樂,更“樂于”在深度學習和特長訓練中接受挑戰、習得方法、發展能力,遵守紀律、承擔責任、培養合作精神,最終獲得自我成長的能力。“樂樂教育”還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引導教師通過教育科研享受自我成長、樂教善教、與學生共同成長之樂。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嚇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后很可能不繼續鉆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獲得知識的人們,不只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許多成功的體驗促使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筆者以為,面向未來、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是小學教育的基本使命。為此,我們團隊為“樂樂教育”建構了如下文化理念系統:以“樂潤德,樂修行”作為學校核心辦學理念,與我國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相匹配;將“學有所樂,樂有所長”作為學校育人目標,著眼于學生學習興趣、特長的培養,引導學生身心健康、積極主動、全面且有個性地成長;以“樂學習、樂明理、樂身心、樂審美、樂探索”構建學校辦學體系,基于國家課程,整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實現課程與文化的內在統一;以“與音樂為伴,與興趣牽手,與快樂同行”為課程理念,引導每一個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注重興趣和方法,注重音樂藝術等特長培養,樂于深度學習,樂于接受學習過程中的意志考驗和磨練,從中享受成長的快樂。
2.借鑒兄弟學校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全面重構我校的課程體系
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教育實踐中,我國各地中小學校涌現出了大量課程改革的典型案例。小學階段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1+X課程”和重慶謝家灣小學的“小梅花”課程,對我校課程體系的重構產生了重要影響。
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成志教育立足學生終身發展,以“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為學生發展的終極目標,以“十個一”(略)為學生小學階段培養目標,構建了與之相應的“1+X課程”。“1”指的是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包括“品德與健康”“語言與閱讀”“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四大門類,其中:“品德與健康”整合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體育、健康教育,旨在整體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語言與閱讀”整合語文與英語,強調以閱讀帶動言語習得;“數學與科技”整合數學、科學、信息與綜合實踐,重點體現實踐創新;“藝術與審美”整合美術、音樂、書法,強調提高審美品位。“X”指的是各種特色課程,包括學校個性課程和學生個性課程兩個層次。在“1”與“X”的關系中,“1”是基礎,“X”是“1”的補充、延伸與拓展,兩者相輔相成、融合共生、動態平衡,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重慶謝家灣小學結合重慶地域精神和國家素質教育核心要義,在“六年影響一生”辦學理念引領下,著眼于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等,構建了學科課程、社團課程、環境課程三類一體的“小梅花”課程體系。
我們團隊在研究中發現,優質的學校都能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培育學校文化,并基于文化、圍繞現階段育人目標構建與之相應的課程體系,且將國家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基石。2016年,在明確了“樂樂教育”的文化理念系統以后,我們開始重新規劃、設計我校的“樂樂”課程體系。
首先是完善“樂樂”課程的目標系統,明確“樂樂”課程頂層設計“一個中心”“三個關注”“五個定性”“六個定位”的基本坐標。“一個中心”指的是課程建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現以生為本的基本思想,突出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自主選擇。“三個關注”指的是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個定性”指的是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民主性、問題性、探究性、全員性和合作性,“民主性”倡導師生關系平等、相互信任,“問題性”倡導課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探究性”倡導通過探究式學習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全員性”倡導讓全體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合作性”倡導師生、生生合作互助。“六個定位”指的是課程建設中的學校發展定位、育人目標定位、辦學體系定位、課程發展“四原則”定位、師生發展切入點定位和課程體系框架定位,其中:學校發展定位指的是課程建設要立足學校的優質化發展,走質量立校、內涵發展之路,辦人民滿意教育;育人目標定位指的是課程建設要與“學有所樂,樂有所長”的育人目標高度吻合;辦學體系定位指的是讓學生通過對五大辦學體系的學習最終成為“能包容、有智慧、享健康、揚特長、善創新”的樂樂少年,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突出發展創新能力;課程發展“四原則”定位,包括在繼承與創新中實現課程整體發展的原則,在人文地理、城市資源與學科知識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課程綜合化發展的原則,學校特色發展與師生個性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以及學校“知(內化于心)”“行(外化于行)”“景(物化于景)”一體化發展的原則;師生發展切入點定位指的是所有課程都以師生雙方的共同發展為切入點,鼓勵師生共同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課程體系框架定位指的是基于學校辦學體系制訂課程體系圖譜,分類建設學科課程、實踐課程和興趣課程。
其次是基于課程建設的目標系統,全面規劃和研制“樂樂”課程體系。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經過反復研究,我校以“人(含師生雙方)”為中心,以國家課程為基礎,通過將學科教學、德育活動及校園文化元素等進行全面的課程化改造,圍繞“樂學習、樂明理、樂身心、樂審美、樂探索”五大辦學體系構建了“樂樂”課程五大課程群(如圖3),將“學有所樂,樂有所長”的育人目標巧妙鑲嵌到了課程當中。
<E:\廣西教育D\2019\圖片\T4.tif>
圖3 柳州市雀兒山路小學課程群
“樂學習”課程群旨在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多思、博覽的學習品質,讓學生“樂學習、有智慧”,注重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留心觀察世間萬物,善于體察生活,樂于親近自然。課程內容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國家課程,“樂樂娃娃好習慣”“樂樂娃娃愛閱讀”等主題實踐課程,以及“小記者社團”等興趣課程。
“樂明理”課程群旨在培養學生愛國、守紀、誠信、友善的道德品質,讓學生“樂明理、能包容”,從小學會全面思考、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課程內容包括道德與法治等國家和地方課程,“陽光心理”等興趣課程,以及“小小志愿者”“為烈士敬禮”“開筆禮”等實踐課程。
“樂身心”課程群旨在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陽光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堅毅的品質、良好的習慣,讓學生“樂身心、享健康”,心理陽光、體魄強健、形象得體。課程內容包括體育與健康等國家課程,愛心系列德育主題實踐課程和羽毛球社團、足球社團等興趣課程。
“樂審美”課程群旨在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會觀察、樂展示、懂欣賞、有特長”,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增強自信。課程內容包括音樂、美術等國家課程,電腦繪圖、翰墨神韻等實踐課程,以及“雀之聲”管弦樂社團等興趣課程。
“樂探究”課程群旨在培養學生質疑、合作、表達、實踐的能力,讓學生“樂探索,善創新”,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發現、探索、創新的意識和能力。課程內容包括科學、綜合實踐等國家課程,“樂樂娃娃走龍城”等主題實踐課程,以及“小機器人”等興趣課程。
二、“樂樂”課程的實踐探索
“樂樂”課程具有體驗性、兒童化、具身化特質以及基礎性、實踐性、發展性特征。在五大課程群中,每一個課程群都同時包括學科課程、實踐課程和興趣課程三類,其中80%的課時用于做實學科課程,10%的課時用于實踐課程,10%的課時用于興趣課程。
(一)學科課程
學科課程是落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主渠道,也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陣地。為了實現課程的高效運行以及課程與育人目標的無縫銜接,我們為學科課程創設了“516”教學模式,引導教師在設計和實施課程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保障其“學有所樂”的基礎上追求“樂有所長”。
“516”教學模式中的“5”和“1”來自課程目標系統中的“五個定性”和“一個中心”,即民主性、問題性、探究性、全員性、合作性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6”指的是課堂教學中的激趣導入、預習定標、合作探究、互動展示、拓展延伸、反饋目標“六個教學環節”。“激趣導入”要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心態上順利進入課堂學習;“預習定標”要求教師通過課前設計預習單、課中檢測預習單完成情況精準把握學情,適時調整課堂教學目標;“合作探究”要求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于學生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適時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學習;“互動展示”包括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等多種互動和展示方式,旨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拓展延伸”要求教師根據學生能力發展需要,適當突破文本限制,對學生進行知識運用或學法拓展與超越;“反饋目標”要求教師盡量用簡短的語言,對一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同時針對當堂所學內容和目標設置鞏固性練習,讓學生當堂獨立完成,然后采取小組成員互批或教師抽批等方式反饋學情,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梳理本課學習目標、建構知識意義、形成知識框架。
需要說明的是,教師在依照“516”教學模式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時,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基于學科特點和學科學習規律,選擇知識教學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二)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通常由教師主導設計、學生積極參與和親身實踐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在設計實踐課程時,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充分整合學科課程與地方資源優勢,突出課程育人的全面性、綜合性,體現對知識的綜合學習與應用。實踐課程既是國家課程的整合與延伸,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起始。
實踐課程下設四大課程:德育主題課程、人文與科技課程、個人與社會課程、藝術與生活課程。其中,德育主題課程的定位是“習慣+”,以學校“3+1”德育序列化項目為內容,包括行為習慣培養和傳統文化修習,重點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人文與科技課程的定位是“場館+”,內容包括“我是小小消防員”“博物館尋蹤”“令人稱贊的柳州工業”等,旨在讓學生通過場館實踐學習,親身體驗各行各業的工作,由家及國,從了解家鄉、熱愛家鄉起步,進而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熱愛偉大祖國;個人與社會課程的定位是“我+”,通常按年級進行系列化主題實踐活動設計,內容包括樂在雀山、樂在社區、樂在柳州、樂在廣西、樂在中國、樂在世界,引導學生由近及遠去認識身外的世界,進而明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世界的關系,培養文化理解與認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藝術與生活課程的定位是“藝術+”,內容包括音樂、美術、雕刻等藝術學習與鑒賞,重點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興趣課程
興趣課程重在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使學生“學有所樂,樂有所長”。為了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及未來發展需要,我校已開設了籃球、足球、種植、草編等50多門興趣課程,統一安排在每周五下午3:30—4:30這個時間段,由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
興趣課程的品質取決于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課程領導力,需要教師在課程建設上做到理念創新、專業創新和方法創新。每個學期開學初,我校教導處會向全體教師發放《“樂樂”興趣課程開發意向征集單》,了解教師的愛好特長及有意向開設的課程,再最終確定興趣課程的種類。當課程種類確定下來以后,各位執行教師須認真撰寫課程實施方案,包括課程內容、走班管理辦法及課堂教學實施策略與評價等,并上傳校園網絡平臺,便于教導處或其他同伴及時幫助發現課程設計中的問題、給出解決預案,最大限度地發揮團隊互助的作用。
學生在興趣課程中的學習表現,全部記入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袋。我們希望,學生今天所學的興趣課程能夠有助于發展他們的興趣和特長,讓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與興趣、特長完美結合。我們規定:學生在六年中可選擇不同的興趣課程,若能按要求每項課程均獲得畢業證書,積滿6本畢業證書則可獲得本校“樂樂小能人”稱號;若學生因某一特長突出得以進入學校相應特長俱樂部深造,則可獲得本校“樂樂小達人”獎章。
面向未來,我校“樂樂”課程建設不會停步,它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微調、創新。我們衷心希望,“樂樂”課程能夠給每一個教師和學生帶來溫暖和快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樂、樂有所長”,在快樂中學習、體驗、創造,實現多元發展。(作者系柳州市雀兒山路小學校長)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