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竹馨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社會獲得空前大繁榮。但是,我國仍然處于轉型時期,并且各個城市的轉型速度與進程不同,所以在社區方面出現了多種類型并存的局面,單位型社區就是其中一種模式。單位型社區的形成是因為國有大型企業、事業單位或者行政單位長期占據一定的區域,并且有較大規模的人口,從而形成了帶有單位特征的社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單位制解體,但是國有企業以及事業單位仍然存在,所以單位型社區模式一直存在?,F實中,應該考慮如何對單位型社區進行治理,并正確處理社區和單位之間的關系,尤其是針對一些基層單位型社區的治理。因此,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并提出單位型社區的治理途徑,以期為單位型社區治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單位型社區;治理;途徑
中圖分類號:C916.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133-02
引言
我國目前新建的居住區模式的表現特點是封閉性,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封閉性社區的缺點日益顯著,所以對封閉性社區進行改革迫在眉睫,而開放型社區此時應運而生。以單位型社區來講,這是我國在特殊發展時期形成的一種社區模式,它的最顯著特點就是封閉性。所以,在建立開放型社區的過程中,單位型社區也要緊隨步伐,創新單位型社區治理新模式。從這可以看出,建立開放單位型社區也是社區治理的一方面,無論是基層社區還是非基層社區都應遵循這一點。單位型社區在建設主體和產權方面與其他社區存在明顯差別,有著其他社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所以要建立開放的單位型社區也要通過特殊的方法和途徑,既要分清建立開放型社區的驅動因素,又要探究具體的解決途徑,處理好社會、政府、社區之間的關系。基于此,本文從當前發展背景入手,淺談建立單位開放型社區的驅動因素,并提出單位型社區治理的具體路徑。
一、單位型社區治理的大背景分析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開始進行改革開放,這一舉措使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發展出現大繁榮的景象,并且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國有企業進行重組改革,政府職能向服務型政府轉變。但是,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我國仍然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轉型過程中國內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比如城市內社區的建立以及自治,單位制社區治理瓦解。從當前來看,我國不同城市處于不同的轉型期,轉型速度各不相同,而城市中的社區發展呈現出復雜的特征,城市化速度不斷加快,各類城區的建設以及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使我國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時也使社區模式呈現多樣化趨勢。
城市化不斷深入發展,人口的流動性顯著增強,社區居住主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社區居住成員的變化推動了社區治理主體的改變,社區治理主體不再僅僅是單一化模式,而是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并且由于歷史發展的因素,單位制對社區治理存在著較為深厚的影響,即一些事業單位、國有大型企業形成的單位型社區,單位型社區長期以來由單位和社區共同管理,對于其治理路徑需要特殊考慮,并將單位型社區治理工作作為重點內容。
二、建立開放單位型社區的驅動因素
1.社會價值的需求。封閉社區的發展使城市的空間格局在利用上發生了改變,城市原來的模式是單一、連續的,現在發展為復雜、多元的混合型城市格局,城市內部社區呈現分散的現象。所以,為了優化城市布局,要對分散的社區進行整合,并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社區的分散與封閉主要表現為圍墻的存在,圍墻使得各個社區之間趨于相同,并且各個社區之間相互包含,城市空間趨向均勻普通化,所以,圍墻的存在也使得城市景觀的美觀性大大降低。在傳統的城市規劃與布局中,單位型社區的存在從極大程度上阻礙著交通網絡的建立,使得城市交通布局不合理,出現交通堵塞的現象,降低城市的整體運行效率。所以,對單位型社區進行開發,有利于將社區規劃與交通聯系在一起,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2.空間開發的進步性。我國實行的土地政策有兩種:一種是發揮市場作用對土地進行拍賣,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另一種是免費交由國家企業或單位處理,或者采用低價轉讓的方式轉給國家單位。所以,由事業型單位、國企形成的單位型社區是由第二種方式得來的。從目前來看,單位型社區自我治理能力較差,并且缺乏相應的資源,社區日常的經營與開銷費用大多數都來自政府撥款。所以,從空間開發的進步性來考慮,為了使社區資源更加豐富,治理更加合理,單位型社區必須實行開放。從公民利益角度出發,開放型的社區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是大家共同享有的,每一個人都有獲得或使用資源的權利,而封閉型社區的資源僅供少數人使用。從公平性來講,開發型社區更符合社會的發展。
3.社會互動的激勵。從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要求單位型社區必須實行開放型的模式。另外,為了使城市和社區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推動城市持續發展,需要建立一個相互通融的社區,而不只是相互孤立的社區,同時這也是為了使城市的健康發展更加持續。社會學家施耐特曾經提出,在一個城市中人與人之間需要建立一種長期的聯系,并且不斷增加交流的機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只有這樣才會相互尊重并接受不同人之間的生活方式,進而使得人們在整個社交網絡中更加協調,相處更加融洽使社會發展更加穩定、和諧。所以,從良好人格的建立、多樣化模式發展、和諧社會交往、優良的社會關系出發,單位型社區必須實行空間開放。目前,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各種生活壓力,也使得社區中居民之間的沖突增加。所以,一個社區應該實行空間開發,無論是基層社區還是更高級別的社區,或是單位型社區,或是其他的普通社區,都應該努力為居民營造良好、舒適的居住環境,這樣可以減緩居民的壓力,使居民的情緒更加放松、愉快,使社會環境更加和諧、穩定。
4.治理技術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城市化的發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弊病,為了使我國社區獲得更好的發展,國內學者對國外先進城市的先進社區進行研究,最終形成了符合國情的城市理論,同時也為單位型社區的治理奠定了基礎。另外,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優化管理模式,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制度,實行政務公開、開拓公眾參與途徑,不斷推進政府政策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所以,政府治理技術的提高為單位型社區的治理提供了技術保障。
三、單位型社區治理的路徑探析
1.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基層單位型社區的治理需要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因為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在執法過程中具有權威性,在單位型社區治理中能夠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要做到行政立法,建立科學完善的制度,并使制度落到實處真正發揮作用。多基層單位型社區進行治理需要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構建“政府+社區”的模式,使單位型社區趨向制度化管理,同時發揮制度的規范性作用。其次,政府要對社區密度進行合理規劃,使城市空間利用更加科學,因為單位型社區存在特殊性,對城市發展來說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所以相對于城市的一些規劃方向來說,對單位型社區的治理作用并不明顯。最后,政府要加強與其他社會主體之間的聯系,建立多元化治理城市空間的模式,政府要加強同專家學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從更高層次實行社區治理的路徑。另外,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單位型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配備先進的技術和治安人員維護社區安定。
2.對居民進行合理規范和引導。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治理主體呈現多樣化趨勢,居住主體也發生了變化。所以,單位型社區的治理要發揮居民的作用,對居民進行正確規范和引導,從基層單位型社區治理的角度出發,要實行空間開發的模式。同時,居民要提高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居民與政府之間良好合作的局面,使得國家對社區的治理和規范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保證社區能夠實現自主治理。居民在單位型社區的改造和治理過程中,應該注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實現總體利益的最大化,同時要改變傳統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增加自身的包容性,培養社會責任感,追求社會公共價值。
3.發揮社會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還不夠完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發展較好,但是社會發展水平卻較低,社會發揮的作用更是微小。但從國外先進經驗來看,社會對單位型社區治理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政府政策的制定需要社會輿論的監督保證其科學性和民主性。另外,政府政策的施行需要社會媒體進行宣傳,對政策進行解讀,以便于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政策的意圖,為政府政策的施行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在社區治理中能夠較好地發揮國家作用,增強社區發展動力與活性。
4.打造單位型社區的共建共治模式。在單位型社區的治理中,需要發揮駐地單位的積極作用,實現單位與社區之間的協調管理。另外,需要擴大駐地單位的管理范圍,為社區共建共治奠定基礎,單位的作用在于可以為社區發展提高資源,使社區資源更加豐富,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并且,每個居民都享有使用資源的權利,提高社區資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完善的社區共建共治模式,使社區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更加協調,形成新的社區管理體系。
5.增強社區相關主體的治理參與意識。單位型社區成員在發展中呈現多樣化趨勢,政府、單位、社區組織以及居民都是社區成員的主體。所以,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單位型社區的治理,使得社區獲得更好發展,應該增強每個成員主體的參與意識,實現單位型社區的多元化管理,推動社區各個主體之間的合作更加協調、平等。同時,減少單位型社區對單位的依賴程度,實行社區自主化管理的模式,各個主體要維護社區共同利益,推動單位型社區穩定、和諧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單位型社區的治理需要各個主體之間的有效配合,并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本文從當前背景進行分析,提出了單位型社區治理應該實現空間開放,并對驅動因素進行簡要分析,提出了單位型社區治理的多種路徑,希望可以為基層單位型社區治理提供參考,使社區發展更加穩定。
參考文獻:
[1] ?趙毅旭.城市社區治理路徑[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
[2] ?吳縛龍.中國城市社區的類型及其特質[J].城市問題,1992,(5).
[3] ?石亮.試論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路徑選擇[J].才智,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