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艦
摘 要:重塑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振興鄉村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融合之路作為七條道路之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引擎。城鄉融合的關鍵在于在融合過程中把握好三農問題與城鄉二元結構的處理,認清城鄉融合與城鄉一體化的異同,以新型城鎮化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實現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鎮化;城鄉融合
中圖分類號:F29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137-02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的發展不平衡在于城市與農村發展的不平衡,發展的不充分在于農村發展不充分,要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解決城鄉問題。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頂層設計,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引擎。為了更好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城鄉融合中的諸多復雜關系。
一、三農問題與城鄉二元結構的關系
城鄉融合的關鍵是人的融合,而農民是城鄉人口融合的關鍵。之所以三農問題遲遲無法得以解決,體質性的根源就在于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的產生是由于特殊時期的政策導致的,它的本質特征在于對城市居民與農民實施差異性政策。因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重受挫,生產力遲遲無法提升,農業生產長期徘徊不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同時,伴隨著二元結構的不斷固化,城鄉居民之間的社會區隔開始慢慢形成,在農民進城務工、就業、居住等方面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市民與農民之間的社會流動變為了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只有破解了城鄉二元結構固化這一問題,才能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全面徹底的融合。
目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雖然得以改善,但仍不容樂觀。城市的現代化不斷提升,而農村的蕭條也越來越明顯。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幫扶力度不斷增大,政策利好,但仍然無法打破城市與鄉村身份的天塹。資源由城市單方面流入鄉村,而鄉村對城市的反哺作用沒有得以較好體現,要素仍呈現單向流動狀態。
我們必須要通過城鄉融合發展這一新型媒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固化這一歷史性難題,準確把握中國新型城鄉關系變化趨勢與發展規律,出臺新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首先,要改革現有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將束縛在人們身上無形的鏈條打開,確保人人“生而公平”,消除城鄉二元體制障礙;其次,要深化農村土地與要素市場的改革,促進要素雙向流動,實現要素全面融合;最后,要大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基礎化配置,不僅要量變,更要質變,切實保證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二、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推進農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系
2018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边@是首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增加農村現代化的內容,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對三農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同時將農村發展與農業現代化對等融合了起來。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這二者緊密相連,單談農業現代化或農村現代化都無法解決三農問題,只有將兩者齊抓共管,才能將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民留下,最終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就目前我國農村發展現實狀況來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塊短板,農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是薄弱環節,,這就使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受阻。當前我國基本實現村村通,基本的水、電已經實現全面覆蓋,但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機械化程度不足,選擇傳統生產方式的農民仍占大多數。在治理方面,仍存在“家長式社會”的管教,基層領導權力過大,外來資本蠻橫進入,一些基層領導甚至成為黑惡勢力的“保護傘”,不得不說基層治理體系仍存在很大問題。
農村發展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只有將農村與城市看作一個有機整體,不斷建立完善城鄉融合政策體系,才能破解這一發展桎梏。農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的一項重大政治選擇,首先,應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建立健全有利于鄉村善治的法律法規體系,大力提升農村治理的職業化與科學化,強化村級組織建設和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其次,培養一批新鄉賢、新君子、新能人,在維護好農民的人權、產權、治權的同時,帶領農民進行創富增收,調動村民自身積極性;最后,政府要將經濟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和制度資源不斷向農村傾斜,用新技術武裝農村,提升農村現代化率,縮小城鄉差距,有效破解發展難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三、城鄉融合發展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系
我國城鄉關系歷經“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體現的是我國城鄉關系的不斷進步,不斷完善,不斷升華。城鄉統籌,一個“統”字,準確定位這個階段關系的核心。農村被動地接受城市分配的資源,導致要素呈單方向流動,資源配置率較低。最終結果就是城市高度繁榮,農村衰敗的現狀沒能得以改善,二元結構更加固化,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城鄉關系發展的進一步發展,對照黨的十九大關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城鄉一體化發展是城鄉關系發展的終極目標,是需要我國在現在基礎上不斷努力,直到實現全面現代化才能完成的歷史任務。這一歷史任務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城鄉融合發展這一重要抓手。城鄉融合,就是要解決政府“統”的能力太強、市場作用偏弱這一問題,強調城市鄉村互動流通的雙向過程,矯正過去重農業輕鄉村的錯誤,強調城鄉地位的平等,加強城鄉要素互通,使城鄉關系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狀態。
我國城鄉關系已經得到很大改善,單以城鎮化為例,已經從過去簡單的“農村人口和資源向城市流動”,逐漸轉變為近年來漸成氣候的“城鄉雙向流動、雙向驅動的新城鎮化模式”。但不能忽視的是,資本的主要流向仍是由城市流向鄉村,要素也呈現單向流動的趨勢。受固化利益的影響,一些新規定、新規則雖早早提出,但落地甚難。鄉村從屬于城市的狀態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此下去,必然會導致城市越來越富而鄉村越來越窮的局面。
城鄉融合,關鍵在融,強調的一個交互的過程。當前,城鄉關系的重心在于城鄉融合。首先,必須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改變以往要素單向流動的狀態,實現農村向城市的要素輸出,實現城市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與農村閑散資源要素之間的有機對接,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其次,城鄉融合要加強市民與村民之間的有機聯動,農村應大力吸引對農村熱愛和有感情的企業家和社會名人下鄉,培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主體,對農村進行反哺,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后,城鄉融合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一味地學習樣板,復制榜樣,要根據地方實際制定城鄉融合計劃,享受城市的“服務”,擁有城市的“科技”,保住鄉村的“形”,留下鄉村的“魂”。
四、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中都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那就是城鄉產業。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與政策體系,需要對現行諸多不合適、不合理的制度進行系統性徹底改革,以城鄉融合的發展新機制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都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二者緊密相連,是不可相互分離的整體。要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新型城鎮化可以推進城鄉產業的進一步融合,以城鄉結合部為關鍵節點,進行深入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態勢。同時,鄉村振興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結果,是新型城鎮化取得全面成功的重要標志。
目前我國新型城鎮化正在進行穩步推進,但仍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展緩慢仍是一項重要問題。農民在城市無法被較好認同,沒有辦法融入整個城市社會。其次,城鎮化質量不高仍是阻礙鄉村全面振興的一大考驗。城鎮化規模年年增大,但城鎮化質量無法得以充分保障。同時,作為擴大內需的主動力的鄉村生力軍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嚴重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必須依靠鄉村,必須依靠農民。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實現與否,就是看它是否帶動了鄉村發展,是否吸納了農村過剩的剩余勞動力,是否實現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讓城市中的農業轉移人口從根本上完成身份的轉變,增強自身身份認同感,讓進城務工的農民可以享受市民與市民均等的各項服務;要加強小城鎮建設,實現農村人口就地市民化,在新興小城鎮上享受到均等化公共服務,提升小城鎮的城鎮化質量,增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在量的增加的基礎上實現質的飛躍;要站在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新的歷史節點,擴大農村內需市場,加大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優化投入機制,突出投入重點,讓新型鄉村帶動我國市場完成新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馬義華,曾洪萍.推進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和戰略重點[J].農村經濟,2018,(6):11-16.
[2] ?楊儀青.城鄉融合視域下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8,(6):101-106.
[3] ?張憬玄.城鄉融合發展促鄉村振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6-13.
[4] ?呂風勇.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途徑在于城鄉融合[J].中國國情國力,2018,(6):53-55.
[5] ?盛開.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J].調研世界,2018,(6):62-65.
[6] ?范恒山.促進城鄉融合發展[J].黨的文獻,201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