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暢
摘 ? 要:京津冀城市群由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發展而來。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兩個直轄市以及河北省的十一個地級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為中部核心功能區,是我國北方經濟體量最大、最為活躍的地區,逐漸引起全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產業結構轉移
一、引言
京津冀地區在促進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經濟崛起中擔負著重大使命。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產業結構轉移對我國新時代經濟轉型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首先要著力將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為中國參與國際貿易和全球價值鏈的領軍者。從國家戰略層面看,包含首都在內的京津冀城市群在政治、文化、科技與經濟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擁有先進優質的現代產業體系,是國家改革開放戰略的重要載體,其發展目標理應是打造出更加國際化的貿易主體,在全球貿易不斷緊密的背景下發揮出更為主動的作用。其次要致力于發展成我國未來新時代經濟轉型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和撬動環渤海經濟圈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騰飛的支點。作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地區擁有1億多人口,GDP總量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增長速度均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京津冀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改革,引領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綠色產業的發展,這是京津冀城市圈在我國新時代經濟布局中起著戰略支撐點、關鍵節點的必然要求。推進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轉移,可以將京津冀各地科技、產業優勢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發揮出整體大于部分的作用,讓區域內部經濟發展更加具有活力。最后要大力構筑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先進產業孵化發展、科技創新驅動的核心區域。北京市是我國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是我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而河北是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京津冀三地擁有在現代產業制造、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等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在我國科技化、現代化進程中肩負著創新驅動、結構升級的重要任務。
二、京津冀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不均衡
京津冀區域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經濟、文化、資源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 長期積累的區域內部發展不均衡問題不僅是遏制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難點, 更是推進區域一體化產業結構轉移要解決的首要難題。一方面, 資源雄厚、經濟發達城市會不斷地吸引人才、技術、投資等經濟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要素, 導致發達城市選擇“獨善其身”的發展方式。在京津冀區域中, 北京、天津具有絕對的優勢, 而河北各個城市并不能很好地承接來自首都和天津的先進產業, 相反地,北京、天津對其周邊地區可能會產生“虹吸”效應,把河北相應的資本、人才吸收過來,反而阻礙河北省自身發展,抑制區域一體化的進展。另一方面, 北京、天津形成的相對先進產業鏈由于周邊城市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吸引投資能力不足等原因找不到恰當的發展空間, 無法順利地向周邊地區轉移,削弱北京、天津對河北省各個城市的擴散效應, 導致京津冀區域相對弱勢的河北省與北京、天津之間的經濟差距不斷拉大。
(二)合作意識問題
京津冀區域由于地理位置、社會環境、人文文化等方面具有緊密聯系, 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轉移、生態保護各個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合作, 但少數地方政府存在著只考慮自身短期發展,不注重區域內整體協調合作。這樣狹隘的執政理念使得區域之間合作意識的問題成為了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各個行政單位對整體長遠發展戰略的認識不足、過分注重自身利益,導致相互之間協調溝通不到位, 區域經濟聯動性較差;產業結構只顧及本地的發展狀況, 缺乏整體全面合作共贏的戰略思維, 導致地區之間各自為營、產業分工不夠合理, 價值鏈嚴重斷層。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京津冀地區習慣于政府主導經濟發展, 較多依賴財政投資對區域經濟合作的推動作用, 市場機制意識相對不足, 缺乏利用市場的經濟規律進行區域之間產業合作共贏的理念。北京、天津作為區域內我國經濟發達的城市,其主導產業趨同現象嚴重, 相互之間競爭激烈,資源、技術、人才得不到合理自由地流動, 而河北主要還是依靠其重工業產業,承接北京、天津先進產業的能力不足,這就限制了產業結構在京津冀區域內的轉移升級。
(三)利益協調機制問題
各個地區過度追逐自身利益是影響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矛盾核心。合作的目的也是謀取自身發展,沒有相應利益的驅動, 就不可能有長期穩定的經濟合作,區域一體化說到底還是利益的一體化。只有把狹隘的自身利益提升到成為整體利益的高度,建立區域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體系和利益協調機制,才能真正的實現合作共贏的局面。京津冀區域內各地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還是把自身利益放到第一位,把其他地區和整體區域的利益作為外來因素考慮,而沒有把它們作為自身發展目標來考慮。這樣就出現只是表面合作并不能達到整體利益最大化的狀況,造成區域之間不能達成合理的整體發展規劃, 各個地區缺乏統籌定位, 無法形成優勢互補、梯度合理的產業結構。因此,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 才能快速推進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三、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產業轉移
(一)產業轉移存在的基礎
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之間產業結構差異明顯,存在產業梯度轉移的理論基礎。北京市的產業定位還是集中在科技創新、金融文化服務等方面,北京市的在產業轉移中的主要目標是要將部分非首都功能轉移到河北等地區;天津市的產業定位主要是先進制造、金融創新、國際貿易等方面,其他的弱勢產業也需要對外轉移。因此作為發展相對落后的一方,河北省無疑在產業轉移中迎來了經濟騰飛的新契機。河北省環抱京津,地理優勢明顯,城鎮體系不斷完善、環境容量生態空間不斷擴大,這使得河北省承接北京、天津的先進產業有了得天獨厚的基礎。京津冀三地按照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體化服務的要求,推動基礎交通建設、行政服務改良。京津冀區域內構建四層軌道交通網,建立統一開放的區域運輸市場格局,使京津冀區域的產業融合更加緊密。
(二)產業轉移帶來的效應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工業化發展,資源的消耗速度快速提升,加劇了人口、經濟發展與土地、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北京、天津逐漸面臨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和人口擁堵等問題。而河北省主要產業為重工業,對環境也有很大程度的影響。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疏解首都功能、緩解北京、天津“大城市病”問題、加快河北省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必然選擇。京津冀區域內的產業轉移,有利于區域內整體人才、科技的交流溝通,全面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有利于加快河北省的經濟轉型升級步伐,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有利于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緩解北京、天津的人口環境壓力。利用這一區域協同發展的優勢,統籌抓好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緩解當前京津冀區域乃至整個北方的“霧霾”等嚴重環境問題。在京津冀區域整體布局中,北京和天津的高端產業轉移下,加快河北省城鎮化發展進程,逐步緩解區域間地區不均衡、縮小貧富差距,改變首都與周邊城市落差過大的局面。
四、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產業轉移建議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產業結構轉移要依托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不見的手”相結合。在京津冀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需要關注區域內各地區之間的稟賦差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形成互補發展;統籌規劃區域發展,明確各個地區不同的定位和利益分配機制;制定完善規范的市場經濟法規,充分保障市場機制,促進各地區之間要素資源合理流動,糾正市場失靈。在市場方面,北京在疏導非首都功能、促進產業升級時,不僅要考慮其自身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還應兼顧天津的貿易功能、河北的承接能力,保持合理的產業結構速度,不要急一次性轉移過多產業,也不要把要趨于淘汰的產業項目進行轉移;對天津而言,要結合城市功能定位,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國際貿易物流、金融服務創新等現代化產業的合理布局,促進產業升級與國際化、科技化相結合;河北要把握產業轉移的機會,擴大二、三產業規模,注意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融資環境的改善,提升自己的承接能力,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使勞動者能夠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減少勞動力市場供需矛盾。
作者簡介:
李 暢(1995-), ?男, 漢族, 籍貫:湖北孝感, 碩士, 研究方向: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