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文章運用“扎根理論”對32位某985、211高校青年教師訪談稿進行了質性分析,總結了與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存在競爭關系的四個方面:1. 與“學閥”在學術資源上的競爭;2. 服務工程團隊與自由探索的競爭;3. 海外博士與本土博士的競爭4. 與社會研究機構及全民學者的競爭。
關鍵詞:青年教師;高校;競爭
一、引言
高校青年教師指35歲以下,在高校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青年知識分子。隨著社會文化的急速變遷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青年教師正在面對全方位挑戰,正在經歷與校內外諸多人群及勢力的競爭。
本文基于對32位某重點高校青年教師的深度訪談,訪談對象組成見表1。
本研究共形成訪談逐字稿96238字節,并依據“扎根理論”對于訪談稿進行分析和編碼,提出涵蓋四個維度的“主要競爭”,對于四個主要競爭的現象、成因、危害總結了訪談中具有共識性觀點。
二、正文
(一)與學閥在學術資源上的競爭
辭海中對“學閥”的解釋是:憑借勢力把持教育界或學術界的人。受訪者認為,中國高校中“學閥”按其占據的資源多少來衡量,主要指學科帶頭人、知名學者(院士、長江學者等)、大牌教授、兼任行政領導和教學科研雙重任務的“雙肩挑”(校領導、學院院長等)。誠如某位受訪者談到的:“目前的狀態是我們在感慨‘屌絲身份的同時,積極奔走在成為新一代‘學閥的大路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學閥進行著資源競爭,卻又不得不臣服在‘學閥門下以尋求助力。”
高校的學術發展,學者們的學術活動都依賴于資金、設備、項目等條件的支持,這些“條件”就是“學術資源”。大多學者將其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來界定。如果說青年教師與“學閥”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那么與之相關的利益分配聚焦哪些方向呢?
1. 有形資源:生源、設備、項目等
受訪者提到,高校對生源、設備、項目的分配會影響高校教師學術成果的產出效率,在這方面,“學閥”在“學術圈”內享有某種隱秘的特權。如生源,“學閥”占有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名額往往是同一學科青年教師的幾倍,由于知名度高,優質生源也往往趨之若鶩;同理,在科研經費、科研項目、場地、設備等方面,“學閥”家大業大的現象也十分常見。在結果導向的社會氛圍及學術生態中,所有的有形資源都樂向強者流動。但受訪者也客觀的談到:“許多基礎類縱向課題的申報門檻并不高,各高校也陸續出臺青年教師扶持計劃,保證并刺激杰出青年教師能盡快‘露頭,在任何一所高校中,也總有那么幾匹年輕的‘黑馬會一鳴驚人,關鍵還是如何做強自身。”
2. 無形資源:學術話語權
在美國學術界,存在著一張稱之為“老人團體”的學閥之網,他們根據關系的親疏來培養“接班人”,根據自己的好惡而不是對方的工作成績來決定論文或專著能否出版。在中國,隨著高考恢復后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實踐日臻成熟,這張“學閥之網”也悄然織成。受訪者談到,目前,各高校的職稱評審機構核心成員多由“學閥”把控,在保證自身利益的動機下,他們的“徒子徒孫”、“嫡系”往往占盡先機;掌握著話語權的學閥之間也漸成默契,互相留足面子。在高等教育界,基于“學術生態”、“學術腐敗”、“高校區行政化”等領域的研究中,“學閥”對于這種隱形資源的掌控已經形成共識,問題是青年教師是該打破桎梏、一味順從、還是獨善其身,答案恐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二)服務工程團隊與自由探索的競爭
受訪者認為:服務工程團隊=滿足生存需求,而自由探索=個人理想實現,因此這一對競爭可以約等于“精神需求”與“生存需求”的競爭。
“尤其在工科高校,一個青年教師的留用不僅是教學的需要,往往代表某個大團隊中某個研究領域人員的亟需,許多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師更是從學生時期便服務于某個團隊的‘土著,對規則的臣服使他們將最寶貴的青壯年時期服務于團隊意志而非天馬行空的創新與探索”“在涌動的經濟大潮中,一切向錢看已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面對巨大經濟壓力,服務于某一個已成氣候的工程團隊,起碼能幫助他們在工作之初緩解生存壓力,在團隊的帶動下盡快地融入到角色中,同時也給自己個人學術方向的聚焦提供緩沖期”。筆者認為,這看起來是相當完美的權宜之計,但它對擠壓青年教師科研黃金時段的弊端卻往往被忽視。
Leham(1953)最早調查了 170 名數學,物理等領域最杰出的學者,發現績效產出的最佳年齡一般在30~40歲左右,而科學家們的創造性頂峰大都在20~45歲這個年齡段。擁有超過2000項專利的發明家、物理學家Thomas Edison其一生中申請專利數量的年齡曲線圖也有一定參考價值,見圖1。
眾多研究表明,一個科研工作者最具創造力及自由探索欲望的年齡段正是30~40歲的青年時期,錯過這個階段,個人的激情、精力、創新能力都將偏離峰值,換言之,過度強調服務團隊對青年教師的自由探索是一種“慢性謀殺”。受訪者談到:個人在學術領域的興趣和聚焦方向好比科研“自留地”,經過辛勤耕耘,其產出的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科研文章、科研專利、課題、產學研結合都將成為個人知名度拓展、職務晉升、考評述職的重要佐證,也在個人價值實現上給予心理極大滿足,尤其當前,高校在青年教師職務晉升時格外關注其文章的數量和質量,此時對于其在團隊內的貢獻有沒有足夠認可,這也加劇了青年教師舉棋不定、難以取舍的心理。
綜觀服務工程團隊與個人自由探索之間的競爭,受訪者認為其核心是制度的設計,如果能給選擇自由探索者足夠的科研空間;在成就評價時不只關注其文章篇數,給服務團隊者以足夠的重視;給廣大青年教師如何發展以更自主的選擇權,那么二者的競爭也許不會成為如此這般的困擾。
(三)“土鱉”與 “海龜”的競爭
本文所謂的“海龜”(或“海外學位獲得者”)僅指從中國以外的國家取得正式的博士層次的學位者。與其對應的“土鱉”則指土生土長的本土博士及學者。近年來,高校在聘用教師時高度重視其留學經歷,同等條件下,有留學背景者優先;且各類人才引進計劃中,“海龜”在職稱及待遇上往往優于本土博士。在訪談中,本土博士對這一趨勢表示了自己的憂慮,認為高校的人才工作思路應傾向“能力”而非“經歷”,對于當下的人才評價和使用體制應該進行反思。
那么,“海龜”一定比“土鱉”跑得快嗎? 趙衛華(2010)張巍(2009)根據大樣本的統計資料分析了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在職業生涯和職業成就方面的差別,結果顯示學術成就二者并沒有顯著的差別。本土博士認為,重視海外求學經歷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折射出對國內高等教育不自信的心理。依據訪談結果對比來看,青年教師認為本土博士優勢在于一是進入角色及環境適應更快;二是團隊忠誠度更高;而海歸博士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是國際視野開闊;二是語言優勢明顯等方面。除此之外,受訪談者均表示,出身及學緣背景只在留校任教這一關口上會產生較為顯性的影響,在此后的工作當中,還是要以個人的努力程度及工作業績論高下,所以是否“海龜”或“土鱉”并不重要。
(四)與社會研究機構及“全民學者”的競爭
受訪者普遍關注到一個現象:青年教師受到的空間擠壓不僅僅來自大學系統內部。在工程及基礎研究方面,社會研究機構、學術社團、科研院所等單位大量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重復性科研建設嚴重;另外,具有一定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實力的大型企業也在向科研領域進軍,他們大量承擔國家及地方重點項目,依靠自身生產制造優勢、組織優勢、雄厚的資金優勢、以及更敏銳的市場認知,在科技研發上逐步形成了自身優勢,這些都客觀上擠占了高校教師的空間,尤其是起步不久的青年教師。
在社會科學領域內,這種競爭更為激烈。這是一個全民“開講”的時代,基于網絡技術對生活革命性的顛覆,以及傳媒造星運動的跨界化,無數張嘴開始對外輸出個人及某個團體的價值觀、知識、經驗與意識形態。人們更愿意追捧馬云、潘石屹、王石、俞敏洪等商業精英的企業運營思想;更愿意跟隨“真人秀”類電視節目中嘉賓的剖析探討人性和心理;更愿意聆聽那些功成名就的演藝明星大談特談所謂的“人生成功定律”……雖然這些現象營造了文化領域的繁榮,但也終因信息的過飽和、受眾的獵奇心理、傳播的方式的變化等因素,讓初出茅廬的高校青年教師在與外部環境的角逐中變得黯淡。
參考文獻:
[1]鄭敏.高校青年教師角色困境及其原因分析[D].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理論學院,2005.
[2]董寧.我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現狀調杏與制度設計研究[D].揚州大學教育學院,2013.
[3]新宇.學術界的學閥之網[J].國際展望,1989(20).
[4]Lehman, H. C. Age and achievement.1953,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5]Simonton, D.K.Psychology, Science, and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ometr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6]趙衛華.海歸博士與本土博士職業成就比較——基于全國博士質量調查的統計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0(11).
[7]張巍.“海龜”比“土鱉”跑得更快嗎?針對中國一流法學院師資學術表現對比研究[J].光華法學,2009(04).
[8]汪大海,謝海瑛.學術團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模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2(03).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