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莉
摘 要:教育心理學是中專幼教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闡述了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和作用,通過制定教學目標、引導案例分析、提出延伸問題、小組合作討論以及落實總結評價幾個方面著重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旨在為中專教師在教授幼教專業學生時提供理論性的參考依據,增強教育心理學課堂的實效性,發揮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和價值,為幼教專業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中專幼教專業;教育心理學;教學;運用
教育心理學主要是針對中專幼教專業學生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設定的學科,強調了專業性和實用性,但是當前很多中專課堂上重理論輕實踐,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新課改要求學生會學會用,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所以案例教學法就得到了普及和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能以生為本,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和主動能力,所以筆者就此展開討論和分析,目的是推動案例教學法在中專教育心理學中的有效應用。
一、案例教學法的特點和作用
案例教學法即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去理解和分析感性材料進而總結生成理性概念的過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著重強調教師引導和學生的學習,以導促學,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滲透。案例教學法的作用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點:
首先,調動學習興趣。中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意識正在發展階段,對于枯燥難懂的知識點很容易出現抗拒心理,尤其是概念性較強的教育心理學課程,注意力很難集中,而案例教學法能明確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內容是交流討論,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案例又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選取,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其中的矛盾性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具有實際意義。
其次,促進以生為本。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新課改也明確要求了課堂要以生為本,而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的理論灌輸為主,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缺少主動思考和學習的機會,學習效果自然不好。案例教學法能幫助教師將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上,使其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理論與案例的結合,提升其應用能力。案例教學法還可與其他教學法配合使用,例如合作學習法、問題探究法等[1]。
最后,提高學生能力。與以往的理論傳授不同,案例教學法重視培養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根據案例提出問題后學生要結合實際和所學去解答,能使學生養成動腦思考、客觀分析的學習習慣。教師還可以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通過問答再回到課堂學習,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為以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另外,案例教學法能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通過交流互動來取長補短,有助于提升班級整體的學習水平,鼓勵學優生帶動學困生,避免兩極分化的情況出現。
二、案例教學法在中專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現狀
第一,案例內容準備不足。案例內容和題材的選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既要圍繞教材內容,又要滿足學生認知特點,還要與時俱進、新穎樂活,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有些教師在準備案例時代表性不強或者難以激發學生的爭議和探討,這就是一個失敗的案例。成功的案例應該兼備趣味性、爭議性和時效性,學生能不受外界干擾全身心的投入到案例的思考和討論中,這樣才能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第二,師生素質有待加強。使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和學生適應性要強。很多教師在課堂中目的不夠明確,引導性不強,而學生對新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與此同時,教育心理學中涉及到的教學情境很多,考察的內容很廣,只有提高師生素質才能滿足導學需求。
第三,中專教學條件有限。信息時代給教學領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仍存在一些中專院校教學設備不足,難以保證基本的教學需要,加之招生率逐年提升,教學資源嚴重短缺。還有部分中專師資力量不夠,有的教師屬于兼職任教,工作壓力大、分身乏術,難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當中,案例教學法的使用也趨于形式化,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要求。
第四,教學方法選用不當。案例教學法相比于傳統教學法雖然優勢很明顯,但是并不能應用于每堂課中,要結合課程內容應用案例教學,不能一概而論。而且教師若在課程中都使用案例教學法就會導致學生出現厭倦心理,缺少新鮮感和趣味性,所以要考慮到教學方法的適用性,將其作為課堂的輔助手段而不是主要內容貫穿始終。
三、案例教學法在中專教育心理學教學中運用策略
(一)制定教學目標
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在選取案例時貼近生活,更便于學生理解和思考,再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形成良性循環。教育心理學中的案例大多關于教師和學生,因此教師也可以將日常生活與學生發生的事當做案例,讓學生更容易站在教師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也能使學生更理解老師的辛苦,促進師生友好相處。除了要考究案例的題材外,內容上要能為進一步研究和討論奠定基礎[2]。
例如:有的教師要求學生遲到后進入教室先說報告,再說明遲到原因,教師允許后方可歸座聽課;有的教師要求遲到學生進入教室后站著聽課;還有的教師怕影響其他學生學習要求遲到學生在講完課后才可進教室。請針對這三種做法談談你的感受。由于三種做法有對比性,學生會展開想象并引出正確答案。第一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學生既能引以為戒也能警示他人;第二種是錯誤的,罰站屬于體罰行為,而教師應該關愛學生、為人師表;第三種也是錯誤的,教師剝奪了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違背了教師基本原則。
(二)引導案例分析
新時期,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在傳統案例分析的基礎上引入信息技術,避免口頭描述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教學內容以文字、圖片、視頻及音頻的形式呈現出來,中專學生年紀尚小,很容易被外界新鮮事物干擾,而多媒體技術環境下的案例教學能讓課堂更為靈活生動,將簡單的文字用多種效果播放出來,當學生走神時能立刻抓住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參與度。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情景課堂的模式豐富案例教學內容,比如選取幾名學生情景再現案例中的內容,考察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應對能力,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還可以在學生不了解案例內容的情況下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上處理問題,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使學生更理解教師職業。
(三)提出延伸問題
教師要結合案例內容提出問題,問題難度要適宜,若難度太大學生容易喪失自信心,影響學困生的學習質量;若難度太小缺乏挑戰性,學生很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一般來講,開放性問題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3]。問題的設定要呈梯度進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為學生的基礎素質和知識接受能力皆有不同,同樣難度的問題會使學生兩極分化明顯,所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習題作答,學困生可以在完成第一道簡單題目后嘗試第二題,循序漸進的掌握知識技能,學優生可以三題都做,還可以結合案例提出自己的疑問。
(四)小組合作討論
小組合作討論即是將學生劃分為幾個整體水平相對平衡的小組,以組的形式展開討論研究。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缺少團隊意識,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很難發現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也不能借助合作的力量增長知識,取長補短。合作學習能轉變這一現狀,學生可以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每組推舉一名同學闡述組內意見,教師要在過程中起到引導和監督作用。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有獨特的觀點也可以持保留態度,在討論結束后提出來,由教師和其他同學來判斷觀點是否正確,由于很多問題都具有開放性,學生的答案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皆有不同,不能被應試教育所局限,要尊重學生提出不同觀點,培養學生的主觀性。需要注意的是,合作學習也有缺點,一些貪玩懶散的學生可能借討論時間渾水摸魚,還有些學生可能討論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因此教師要做好小組討論過程中的監督工作,確保合作學習的有效施行[4]。
(五)落實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貫穿課堂始終的分評價,另一部分是課堂結束前的總評價。分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回答問題、討論結果以及分析案例的過程展開評價,主要以激勵為主,鼓勵學生再接再厲,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總評價是結合整堂課的教學情況總結評價,要客觀具體,表揚表現出色和進步明顯的同學和小組。除了教師評價外,還可以利用生生評價和學生自評來完善課堂,生生評價即是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或者是組與組之間相互評價,有利于取長補短、共同提高。而學生自評即是針對自己的學習情況發現自身不足之處,采取彌補措施,確保以后學習不犯類似錯誤。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針對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情況對課堂提出意見和建議,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反饋完善教學內容,有利于轉變課堂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四、結論
總而言之,中專教師要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轉變守舊的教學思想,推進案例教學法的使用,有針對性的解決教育心理學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欲,促進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獲得調整和革新。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法雖然能提升課堂質量和效率,但是還要考慮到其適用條件,不能一概而論,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確保教育心理學課堂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李學義.案例故事法在職業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04):20-21.
[2]周盼盼.教師教育課程理論案例教學的困境與出路——以教育心理學課程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5(08):47-49.
[3]張運書.案例教學法的適用與實施——基于教育心理學的視角[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5,18(01):18-21.
[4]張建育.案例教學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現代教育科學,2010(10):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