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忠廣
摘 要:加強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保障我國教育目的得以實現的基礎,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根據新時代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開放性、主體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時代特點,從適應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出發,當前,我們抓好學生品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措施應該是:實現轉變,強化科研;構筑體系,明確重點;抓住關鍵,走必由路;面對熱點,重在引導;形成網絡,優化環境。
關鍵詞:思想品德;小學生;教育;策略
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起著定向的作用,它不僅是新時代精神文明的體現,也決定著我國未來的社會面貌和民族精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小學生的辨別、判斷能力還很差,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經常會感到不知所措。因此,作為一校之長,必須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新時代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特點,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下面就加強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策略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實現轉變,強化科研
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學校首先必須實現由單純應試教育向提高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轉變。這是帶方向性的根本轉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立人先立德,既要教書更要育人,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充分認識加強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是關乎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事。在德智體等諸育中,德育是方向,它以其政治的方向性指導著其它各育,起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不認清這一點,勢必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以犧牲多數青少年全面素質發展的代價來換取少數所謂“尖子”學生的升學率,是很不值得的。
在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際操作和工作方式上,則要實現三個具體的轉變—一變簡單灌輸為積極引導,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包辦式為自主式。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在新環境下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需要。
當前,要真正實現學校教育的方向性轉軌和操作上的具體轉變,必須強化德育科研,通過組織廣大教育工作者開展德育科研,認識德育現象,提煉德育經驗,探索德育規律,解決德育工作面臨的各種新問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都要建立健全德育科研機構,領導重視,增加投入,落實課題,形成激勵機制,努力做到三個結合—一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個人研究與集體研究相結合,專題研究與總結經驗相結合,努力提高品德教育的實效性,探索品德教育的多元模式及有效途徑。
二、構筑體系,明確重點
—個人從小到大,不同年齡階段存在著不同素質培養的最佳時期,思想品德的培育亦是同理。一般來說,文明習慣的養成是寬厚的基底,依次遞進的應是公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責任感、使命感教育,這應該成為—個科學的完備的品德教育體系。樹人如同建塔,有其規律。然而,當前品德教育確實仍然存在隨意性和倒置現象。比如,對幼兒園小朋友大談“理想教育”,而對大學生們,則要進行衛生習慣教育,且還要“加大力度”,聽起來令人忍俊不禁,足以反映了我們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窘迫”。為此,研究構筑一個從幼兒到大學整個成長成熟期的品德教育“系統工程”,以增強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序列性、實效性及長效性,成了我們當前品德教育科研與實踐的一大課題。
根據中小學生尤其是初中以下學生的年齡、個性特征和德育規律,我們應該把文明養成教育作為中小學生品德教育的重點,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運用多種形式,從最基本的素質培養做起,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意識,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不要什么道理、什么觀念都搬到小學去硬灌。在這方面,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三、抓住關鍵,走必由路
社會發展到當今時代,提高學生品德教育實效的—個關鍵措施是抓好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探討學生心理教育的模式。因為,在構成學生全面素質的各個素質中,心理素質是其他素質的基礎,也是實施德育等各育教育的中介因素。心理素質的提高與發展,促進著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等提高與發展,健全、健康的心理對優化群體意識和社會結構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同時,新時代社會環境所引起的大眾價值取向和社會心態的變化,必然從正面和反面對青少年心理發生重大影響,會導致—些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這是產生大家已形成的“現在的學生比過去難管教”共識的社會原因之一。根據調查,當前小學生總體上說心理素質較差,部分學生甚至有較嚴重的心理缺陷,如不能經受挫折,感情意志薄弱;性格孤僻冷漠,缺乏合作精神;貪圖享受,不愿艱苦奮斗;獨立自主意識弱,虛榮自溺心理強;還有固執的逆反心理、不良的學習心理、變態的審美塑美心理等等,都亟須我們去教育、去疏導、甚至去治療。只有抓住了這個關鍵,才能打破學生難管教的僵局,取得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人的個體素質形成的全面性和實踐性,充分說明了勞動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勞動觀點、勞動習慣也是人的品德素質的重要組成部份,沒有勞動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不全面的,不實在的,談不上有真正意義的品德教育。—個鄙視勞動的人,—個企圖不勞而獲的人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培養起良好的品德。當前中國相當部分青少年勞動態度、勞動能力、勞動習慣的差劣是令人最憂心的問題之一,因此,加強勞動教育成為通達素質教育,形成良好品德的必由之路,是我們教育界當前的熱門話題和研究重點課題之一。
四、面對熱點,重在引導
我們的學生生活在現實社會中,每一種社會現象都會對他們的思想品德產生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而社會熱點則是各種社會矛盾、社會現象的集中反映,是大眾最為關注的中心話題,我們在品德教育中絕不能回避,而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些熱點問題,在認識的過程中樹立或鞏固良好的品德,克服不良的品德和習慣。當前干擾學生品德教育的主要社會熱點問題是黨內腐敗現象和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以及經濟發展過程出現的某些矛盾。我們要幫助學生明確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習運用“—分為二”、“抓主流”的辯證觀點去看待改革開放的得失,認識解決這些問題的可能性以及黨與政府正在采取的有力措施,學會在具體問題上處理好經濟觀念與品德觀念的關系。
無論是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還是引導學生進行熱點分析,立足點都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品德觀念與行為。美國著名的道德教育專家金里貝曾發出這樣的呼吁:“道德教育是著重于幫助孩子有正當行為,而不只是停止不正當行為。"道德教育是一種以啟發引導為主的正面教育,我們要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以生動的熱點分析及得當的激勵方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善于通過正面的疏導鼓勵,側面的情緒轉移和行為引導,啟發學生自覺糾正不良道德行為,而不只是消極地采取生硬的強制措施制裁學生的某些不良品德行為。近年來,我校開展的諸如“祖國在我心中”系列活動,“希望工程”、“手拉手”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助殘扶貧活動,“遠征拉練”“新長征隊”等挫折教育活動,還有組織學生到貧困農村開展調查訪問、生活體驗以及參加生產勞動等等,這些旨在引導學生樹立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形成網絡,優化環境
新時期的品德教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育,它要求把學生品德教育納入整個社會大系統、大環境中,空間向社會擴展,時間向課外推移,把學校教育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因此,我們的品德教育,應通過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成立家長委員會或建立家長學校等組織形式,由當地黨、政牽頭,動員工、青、婦、公安、司法、文化、廠企等社會多方參與,形成良好社會教育氛圍,充分發揮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疏導作用,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形成融學校、社會、家庭品德教育為—體的、齊抓共管的、立體化全方位的教育大網絡。只有這樣,我們新時期的學生品德教育才算真正落到了實處。
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教育大網絡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整個教育大環境的逐步優化。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及行為習慣都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我們首先要注重學校教育環境的優化,從“三性”(教育性、知識性、藝術性)出發,努力實現“三化”(綠化、美化、凈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同時,家庭的和睦氣氛、健康言談、典雅布置,對黃、賭、毒以及封建迷信的排除等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直接的影響。我們更期待的是,黨政及有關部門能進一步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優化社會育人大環境,增大堵塞黃賭毒的力度,提高影視歌的品位,取締向學生開放的電子游戲機室、網吧,堅決打擊危害青少年的帶黑社會性質的幫派組織,把為數已經不多的青少年宮等活動場館從營利者手中歸還給廣大青少年,每年在有限的財政經費中擠出一點,廣泛集資一點,逐年增建—些供青少年課外活動用的文娛、體育、博覽場所。只要真正重視,再窮也有辦法,年年建一點,經過幾年努力,就會逐步形成系列,形成配套,就能為學生品德教育營造良好的大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