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 張 潔)
中風較為常見的并發癥問題就是吞咽障礙,此種類型疾病發生率相對較高,而吞咽障礙也會導致其他類型的并發癥問題,患者會出現營養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問題,嚴重的會出現窒息,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威脅[1]。而在臨床上,主要應用常規藥物、康復鍛煉等方式可以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為了觀察中醫學綜合療法中患者在中風后吞咽障礙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其進行了研究縫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018年我院100例中風吞咽障礙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患者通過診斷為中風后吞咽患者,基于數字隨機法劃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50人,治療組通過中醫情志護理進行臨床干預,對照組通過常規方式進行干預。患者的一般資料以及各項信息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通過常規方式進行護理,觀察組在患者常規護理的基礎之上,進行中醫護理,其具體的方式如下:
1.2.1 移情易性:中風后吞咽患者功能受限,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了一些影響,患者會出現情緒焦慮以及抑郁等問題。在中醫理論中對患者的情感變化較為關注,患者如果焦慮就會出現肝郁化火證,如果患者抑郁則會容易導致氣郁痰聚集等癥狀,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颊咭鶕颊叩恼J知能力以及水平,綜合患者的生活經驗進行引導,通過針對性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疏導,利用暗示、談心等方式可以有效的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而有效的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利于患者的康復[2]。
1.2.2 調節飲食:通過飲食調節等方式進行康復訓練,可以提升患者的吞咽狀況,改善患者的身體技能。而在中醫理論中飲食調節是較為有效的方式,在護理中可以通過給患者提供糊狀、膠狀等食物,通過少量、多次的方式訓練,綜合患者實際狀況逐步的替換為普通的食物。綜合患者的具體狀況、吞咽量設定具體的飲食量,避免出現伍爾夫引起吞咽反射的狀況以及行為。而對于吞咽反射功能遲鈍的患者,則可以通過延長進餐時間的方式提升患者的機能。
1.2.3 穴位按摩:患者中風后吞咽困難在中醫理論上為肝腎不足,舌體失養以及脈絡不通導致的本虛標實癥狀。針對此類型的患者,通過中醫進行情志護理,可以在玉液、鳳池、廉泉以及金津等穴位進行按摩,其主要手法主要就是通過按法以及揉法為主,在早上、睡前進行一次按摩,每次時間為5分鐘,疏通經絡,進而促進患者康復[3]。
1.2.4 耳穴治療:在治療中,主要就是在皮質下、腦干、口、舌、咽喉以及面頰等穴位上,每次取一側耳穴貼王不留行耳穴貼,每三天更換一次,在六天之后休息一天,兩側交替。
1.3 觀察療效 通過洼田飲水試驗的方式檢驗患者治療前后的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0.0的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統計分析,通過()表示信息,利用t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主要通過[n(%)]表示,利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過洼田飲水試驗評分進行對比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效果要高于對照組,其具體如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飲水實驗評分對比[n(%)]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中風后吞咽障礙問題是較為主要的并發癥問題,發病率高達51%~73%,這也是中風急性期、恢復期除偏癱、偏盲以及偏身感覺障礙癥狀之外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問題?;颊邥霈F不同程度的進食以及飲水嗆咳問題,嚴重的會導致營養以及水分攝入不足等問題,造成患者出現脫水、吸入性肺炎、心理障礙以及營養不良、窒息等并發癥問題,這樣就會降低患者的生產質量,給患者帶來較為嚴重的痛苦,也加劇了患者的經濟負擔[4]。
在中醫理論中對于中風后吞咽障礙病癥進行了明確的記載,此病屬于中風以及喉痹的范疇之內,在諸多的中醫藥典中對其進行了記錄分析。而此種疾病的根源在腦,患者為本虛邪實執政,通過中醫理論進行護理,利用按摩、耳針等方式進行治療護理,進行針對性的情志護理,可以提升患者的康復效果,在短時間中可以提升康復效果。
綜上所屬,中醫情志護理在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的臨床中應用效果顯著,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護理方式,在臨床中值得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