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中醫院 王 霞)
眼科患者在疾病的影響下往往不能有效的獲取外界信息,這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由此可見,護理人員需要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心理護理措施,以此來推動患者的康復。為此,本文選擇我院眼科在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接收的患者88例,分析心理護理在眼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我院眼科在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接收的患者88例,將患者分為常規護理組和心理護理組兩組,每組44例患者。常規護理組中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年齡在18~78歲之間;心理護理組中男性患者有23例,女性患者有21例,患者年齡在19~77歲之間。
1.2 實驗方法 給予常規護理組患者常規眼科護理,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組患者心理護理,具體如下。
1.2.1 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在患者入院之后,護理人員需要積極接待患者,并向患者介紹醫院和科室環境,以及醫護人員,以此來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環境的熟悉程度,盡量消除患者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和未知感,幫助患者盡早適應醫院環境[1]。在與患者的溝通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保持親和的態度,從患者家角度出發為其提供針對性護理,在拉近護患關系的同時,另患者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懷。
1.2.2 安撫患者情緒: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并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變化,及時發現并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并在護理服務中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時,如果在護理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情緒上的變化,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友善親切的語言詢問患者,并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治療上的問題。為了更好的開展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以結合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心理素質、職業等因素,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實現對患者最大限度的情緒安撫[2]。
1.2.3 注意對患者隱私的保護:護理人員在開展心理護理時,需要多聽取患者的想法,幫助患者分析困惑和問題,進而提出合理化建議。在傾聽和開導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注重對患者隱私的保護,進而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這不但可以減少護患糾紛事件,還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依從性,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合和患者的早日康復。
1.3 觀察指標 本次實驗選擇兩組患者的HAMA評分、HAMD評分為觀察指標。
1.4 數據處理 本次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9.2.0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取t檢驗法。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心理護理組患者的HAMA評分、HAMD評分均低于常規護理組患者。詳見表1。
表1 HAMA評分、HAMD評分調查表[,分]
表1 HAMA評分、HAMD評分調查表[,分]
項目 H A M A評分 H A M D評分心理護理組(n=4 4) 4 5.1 4±6.4 5 4 0.1 5±5.3 7常規護理組(n=4 4) 5 3.1 4±7.1 6 4 6.7 8±6.1 9 t 6.1 6 5.2 3 P 值 p<0.0 5 p<0.0 5
目前,臨床醫學護理模式在不斷完善,各個科室的護理方式也在不斷增多,心理護理方式開始逐漸被醫護人員和患者重視,而心理護理作為整體護理工作的主要護理方式之一,其護理效果直接關系到了護理效果及患者的康復程度。眼科疾病患者由于視力的下降,其神經聽覺會變得格外敏感,為此,護理人員在開展心理護理時需要注意溝通語氣和態度,避免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同時多鼓勵患者,增加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3]。
本次實驗數據說明了,心理護理在眼科護理中的應用,能夠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而提高治療與康復效果,能夠起到藥物治療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由此可見,心理護理對眼科患者的重要意義,護理人員可以加大對心理護理方式的應用力度,進而消除心理因素和情緒因素對疾病治療的影響。部分眼科患者因行動不便擔心會給家屬造成困擾,針對存在上述心理困惑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鼓勵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懷,同時提高對患者的關心程度,另患者感受被關心的感覺,減少患者的孤獨感和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