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婦幼保健院 張曼潔 高晶)
智障兒童以其不同的嚴重程度會伴有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問題,和同齡兒童比較,其言語、記憶、思維、理解等能力都顯著落后[1]。針對其主要的言語障礙,積極開展對智障兒童的言語-語言障礙治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過采取言語矯治的干預手段,旨在幫助智障兒童恢復相對清晰的言語語言表達能力,完善其生活表達、溝通能力,繼而提高其生活質量。
1.1 研究對象 以我院從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例智障兒童作為本文觀察對象,年齡范圍從3~8歲,平均年齡5.09±1.16歲,男生15例、女生5例。所有智障兒童皆有不同程度的發聲障礙、共鳴障礙、口部運動異常表現。
1.2 方法 具體的言語矯治訓練方案為:
1.2.1 口部運動功能與發音的相結合訓練
1.2.1.1 下頜運動結合發音訓練:引導兒童交替發出需下頜做上、下運動的單韻母、音節轉換,對其下頜的上、下運動能力進行訓練,像是 a-i-a、i-a-i、u-a-u、hei-ma-hei等等。
1.2.1.2 唇運動結合發音訓練:引導兒童反復發一些涉及到圓唇和非圓唇運動的韻母交替訓練,像是i-u-i、o-e-o等等。
1.2.1.3 軟腭運動結合發音訓練:引導兒童反復發一些需軟腭做升降運動的閉元音和鼻音訓練,盡量做到鼻腔共鳴,像是bi-m-bi、gu-n-gu等等。
1.2.2 構音音位的針對性訓練:當兒童已經基本掌握了構音運動能力之后,拓展構音音位訓練。按照健康兒童聲母音位的學習順序,安排3個月的訓練時間。具體安排為:①第一個階段,學習“d、h、p、k”等音位;②第二個階段,學習“n、j、q、x”等音位;③第三個階段,學習“z、c、s”等音位。
在這一階段的訓練思路:以第一個階段的訓練內容為基準,先以“p”為聲母的詞匯作為聲母音位構音的載體展開訓練,強調“p”的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注意及時矯正兒童其錯誤的發音方法,逐漸使其掌握正確發音方法,像是“爬、泡泡”等,之后在此基礎上加入“b、P”聲母組合成的音節,像是“奔跑、跑步、瀑布”等等,逐漸按此順序開展言語矯治訓練。
逐漸的展開聲母音位的構音訓練,將韻母音位加入到聲母音位的有關訓練中去。并逐漸的把兒童所掌握的音位構音應用到句子練習、日常表述訓練中。
1.3 成果評價 對20例智障兒童在訓練前后的口部運動功能(總分值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和構音清晰度改善狀態(使用構音語音能力評估法[2]進行評價)進行比較。
1.4 統計檢驗 用SPSS20.0軟件做統計處理。計量資料用()描述,并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描述,并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訓練前后兒童口部運動功能結果 由下表1數據所示,與訓練前兒童口部運動功能障礙比較,進行訓練干預后,智障兒童下頜、唇、舌等構音器官運動能力有顯著恢復,趨于正常或基本正常(P<0.05)。
表1 對比訓練前后兒童口部運動功能結果( )
2.2 對比訓練前后兒童整體構音清晰度的變化 訓練前經結果表明,20例智障兒童的整體構音清晰度平均為30.6%,經矯治,完成訓練后兒童整體構音清晰度已經提高到了73.6%,與之前相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X2=37.045,P<0.05)。
雖然智障兒童有著嚴重的構音障礙,但是其語音的發展順序與健康兒童無異,因此我們在對智障兒童采用言語矯治首選進行訓練時,還是堅持從易到難的規律,先做單音位的練習,訓練d、h,之后是p、t、f、q、x……最后是z、c、s。考慮到不同聲韻母的搭配所產生的口腔唇舌運動難度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對某個音位,可使其搭配容易發出的單韻母進行訓練,之后在逐漸轉變為搭配難發的復韻母進行訓練[3]。不斷督促兒童對一個音的清晰度、準確性進行練習,直到其可以清晰發聲。
本次研究得到這樣的結果:進行訓練干預后,智障兒童下頜、唇、舌等構音器官運動能力有顯著恢復(P<0.05),且整體構音清晰度從30.6%提高到了73.6%(P<0.05)。可見,將口部運動訓練與語音相結合,實現構音系統各器官功能于時間上的同步、位置上的精準,由此來確保形成精準構音[4]。
綜合上述來看,對智障兒童實施有針對性的言語矯治手段訓練,有利于改善其言語狀況,對提高其整體構音清晰度有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