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第三醫院心血管內科 黃 漾)
前言:介入治療是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方法[1]。心血管疾病患者多因不了解介入治療、擔憂術后康復狀況等而產生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存在還可能對其預后產生負面影響。這種狀況就對臨床護理方法的選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為了評估優質護理服務的價值,本研究將93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收治的93例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護理方法的差異分成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男25例,女19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5.1±2.9)歲。觀察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55.3±2.8)歲。差異不顯著。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
觀察組接受優質護理服務:(1)介入前護理。遵循人性化原則,主動換位思考,結合既往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經驗,并通過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與患者溝通等方法,分析患者的實際需求,并主動給予患者優質護理。健康宣教:介入治療前,結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選擇適宜的語言或采用發放健康手冊、播放心血管介入治療視頻等方法,幫助患者理解介入治療流程,以消除患者的錯誤認知。心理干預:依據患者出現不良情緒的原因,選擇心理干預措施。對于擔憂介入治療療效、預后的患者,為其介紹經介入治療后康復良好的病例,打消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負擔。(2)介入治療中護理。患者接受介入治療時,可能因手術時間較長、不熟悉手術室環境、恐懼手術器械等而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對此,患者入室后,全程陪同,以溫和語言、人性化的肢體動作及專業的態度,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緩解其精神緊張狀態。(3)介入后護理。并發癥預防:造影劑殘留相關并發癥:指導患者術后增加飲水量,保障每日飲水量在1升以上,以促進介入治療患者體內造影劑的排出;密切監測患者的體征,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并選用適宜措施進行干預,以降低介入治療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風險。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情緒狀態、并發癥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P<0.05:差異顯著。
兩組患者的情緒狀態、并發癥、護理滿意度對比見表1。
表1 患者的情緒狀態、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
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護理人員秉承人性化原則,主動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預先分析患者可能面臨的困難及產生的疑問,制定可靠的干預措施,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及精神負擔,為其介入治療術后康復狀況的改善提供支持。本研究通過93例心血管介入治療患者護理方法的研究,充分驗證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價值。
綜上所述,可于心血管介入治療中,推行優質護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