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友好醫(yī)院康復科 姜 凱)
腦卒中屬于病情較嚴重且容易多發(fā)的腦血管疾病之一,該病主要是指患者的腦部血液供應出現循環(huán)障礙而引發(fā)的急重癥,病情發(fā)展急,患者一旦發(fā)生腦卒中需立即送往醫(yī)院救治,可降低疾病對人體的傷害。以往臨床中對于腦卒中患者治療常采用中醫(yī)針灸治療,在對應穴位行針,打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但是單純的中醫(yī)針灸治療后患者的預后效果不明顯,若配合早期康復功能訓練可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促進生活能力穩(wěn)步提高[1]。基于此,我院將對收治的4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早期康復訓練進行干預,具體探究此干預效果。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資料選取時間為2017年9月~2019年1月,選取來我院就診的腦卒中偏癱患者92例為研究主體,采用隨機數表法進行分組,分為兩組參照觀察,觀察組46例,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47~73歲,平均(59.38±4.73)歲,平均病程為(6.34±0.62)d,左側偏癱27例,右側偏癱19例;對照組46例,男性24例,女性 22例,年齡 48~18歲,平均(60.11±4.84)歲,平均病程為(6.82±0.79)d,左側偏癱26例,右側偏癱20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區(qū)別,研究有可比性,即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中醫(yī)針灸治療,針灸方法為:行針手法以提、插為主,分別取患者的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曲池穴、環(huán)跳穴、解溪穴、委中穴、太陽穴等進行針刺治療,一次留針30分鐘,每天行針1次,連續(xù)治療3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針灸治療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訓練,主要訓練以日常運動方式為主,分別進行肌力訓練、坐站訓練、步態(tài)訓練,指導患者練習肢體運動,如蹲下、起立、甩臂、擴胸、擺放物品、拿放物品等,自行練習穿衣、吃飯、行大小便等日常活動,訓練強度由輕到重,循序漸進的提升患者的各項功能,各項康復訓練每天持續(xù)練習時間不低于兩小時,訓練時間最好選擇在午餐和晚餐后半小時開始訓練[2-3]。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和日常活動力評分,采用NIHSS量表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總評分為24分,分值越高,缺損程度越嚴重;采用ADL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能力(100分值計算);使用Brunnstrom指數評分評估患者的日常活動能力,Brunnstrom 分級為 I、II、III、IV、V、VI。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23.0計算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用t檢驗,P<0.05統(tǒng)計有意義。
2.1 NIHSS評分和ADL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的護理前的NIHSS評分和ADL評分差異不明顯,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其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NIHSS評分和ADL評分()
表1 NIHSS評分和ADL評分()
N I H S S評分 A D L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 6 2 0.3 3±5.3 7 1 0.2 2±2.3 7 5 6.5 5±4.3 5 8 9.7 7±6.5 5對照組 4 6 2 0.3 4±5.4 2 1 5.4 3±3.7 6 5 6.8 2±4.5 1 7 1.2 2±5.3 3 t - 0.0 0 8 9 7.9 5 0 3 0.2 9 2 2 1 4.8 9 8 5 P - 0.9 9 2 9 0.0 0 0 0 0.7 7 0 8 0.0 0 0 0組別 例數(n)
2.2 Brunnstrom 指數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 I~II、III~IV、V~VI的例數為 18、24、4;對照組對應為 9、25、12,兩組對比有差異。
腦卒中是中老年患者中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此病是由腦血管破裂而引發(fā)的血液供應障礙疾病,患者發(fā)病后多出現較多并發(fā)癥,如:眼鼻口歪斜、行動功能、語言功能障礙、腦偏癱以及意識不清楚等,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的出現偏癱,這些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加重患者的家庭負擔,甚至危害患者的神經功能。醫(yī)學上采用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干預參與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治療,通過對應穴位刺針有利于疏通血液[4],刺激患者的神經,配合康復功能訓練可幫助患者提高肢體、關節(jié)功能,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情況和日常活動能力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yī)針灸配合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有顯著效果。
綜合上述,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早期康復訓練對患者肢體功能的提高和神經功能的改善具有積極效果,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