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骨質疏松科 金雨 王東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多發性疾病,由膝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誘導所致,其以老年人為主要病發群體,故常有骨質疏松癥伴發,若未有效治療,可增加膝關節畸形風險,促使患者生活質量顯著下降。骨化三醇為一種VD3活性代謝物,由人工制造而成,可發揮對鈣、磷代謝調節的作用,進而促使骨質疏松癥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預后改善[1]。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就此藥應用情況展開探討,現總結結果如下。
選擇骨質疏松癥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50例,均為我院骨質疏松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與美國風濕病學會在1999年制定的診斷標準符合。均為女性,年齡58~82歲,平均(65.8±3.4)歲;病程0.5~7年,平均(2.3±1.4)年,骨密度 T值≤-2.5SD。
納入標準:與上述診斷標準符合;對知情同意書自愿簽署,并報經倫理學組織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肺疾患者;長期使用可能對骨代謝造成影響的藥物者。
在塞來昔布基礎方案應用同時,取骨化三醇加用,即骨化三醇0.25微克,1次/天,口服,共用藥6個月。
(1)對比兩組骨質疏松癥伴膝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即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總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3)對比兩組手術前后骨密度,即應用全身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型號為Hologic Discovery Wi),測量股骨頸T值測量。
治愈:疼痛等癥狀消失,X線檢查正常,關節活動正常;顯效:疼痛等癥狀消失,X線檢查明顯改善,關節活動不受限;有效:疼痛等癥狀消失,X線示有改善,關節活動輕度受限;無效:均未達上述標準。
文中涉及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統計,總有效率采用(%)表示,行X2檢驗,VAS評分、骨密度呈正態分布,采用()表示,治療前后對比用配對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
本次選取的50例患者,治愈20例,占40%;顯效21例,占42%;有效6例,占12%;無效3例,占6%,總有效率為94%。
相較治療前,疼痛評分明顯降代,骨密度T值明顯升高,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表1 治療前后臨床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間 V A S(分) 骨密度(T值)治療前 6.8 6±1.2 6 -3.9 4±0.8 5治療后 2.1 3±0.3 9* -2.4 8±0.4 6*
骨質疏松癥伴膝骨性關節炎為相對棘手的一種疾病類型,與隨年齡增長等系列因素影響,全身性骨骼發生退化導致。通常情況下,骨質疏松癥患者年齡與病情、發病率呈正相關,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現階段,我國老齡化人口規模日趨擴大,骨質疏松癥伴膝骨性關節炎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治療是臨床研究的重點。實踐表明,本病臨床以骨量減少、骨質和骨物理強度降低為主要特征,可使骨折風險明顯增加。采用骨化三醇治療,在肝臟內向1,25(OH)2-VD3轉化,可起到對鈣、磷代謝調節的作用。除可使腎臟、腸道對鈣、磷重吸收增加,還可對骨細胞的分化、類骨質的礦化、骨基質形成加以促進[2-3]。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本次選取的50例患者,治愈20例,占40%;顯效21例,占42%;有效6例,占12%;無效3例,占6%,總有效率為94%。相較治療前,疼痛評分明顯降代,骨密度T值明顯升高,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骨化三醇對此類患者治療,可提高總有效率,增高骨密度,緩解疼痛,其中骨密度是對骨骼強度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骨密度值增加,可使骨質疏松癥癥狀明顯改善,降低疼痛程度,防范骨折事件,對骨化三醇價值予以了證實。
綜上,針對臨床收治的骨質疏松癥伴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骨化三醇治療,可提高總有效率,減輕疼痛程度,改善骨密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