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旭霞
摘 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當前新課改形勢下,啟迪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已成為重要的教學目的。從提問教學手段入手,著重探討了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以及更好地推動高效英語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初中英語;提問教學;技巧策略;高效課堂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于英語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由傳統應試教育的重視考試分數到重視學生的素養提升。提問教學模式是一種極為普遍的教學手段,教師需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思維,通過運用有效的技巧和策略真正發揮設問價值,讓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成為啟迪學生思維的星星之火。
巴爾扎克曾言:“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由此可見,一個好的提問對于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在當前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提問是推動課程進展,加強師生互動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加深知識記憶和理解。這不僅是一種基礎的教學方法,同時更是一門教育的藝術。一個好的提問,猶如一盞啟迪學生思維的明燈。通過有效的切入點引發學生的置疑和思索,將整體課堂氛圍迅速帶入積極參與的互動情境之中,進而增強學生主體的自主探究積極性。
對于初中英語教學而言,尤其需要提問教學模式的輔助推動作用。初中英語知識涉及面較廣,無論是詞法、句法、語法等理論知識,還是交際口語的實踐運用,都涵蓋了較多知識點。如果單一沿用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授課模式,極容易造成課堂的沉悶氣氛,影響學生的積極性。而提問教學這一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動教學進程的積極作用。為了讓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更具有參考性價值,所以需要遵循一定的提問技巧和有效策略。
一、善于把握提問的時機
教師要善于把握提問的時機,避免由于隨心所欲的提問而造成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的浪費。一般而言,提問往往會出現在新課內容導入和舊課內容復習兩個方面。一方面在英語課堂初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提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從課間休息狀態迅速帶入學習狀態之中。而另一方面在進行舊知識點復習時,教師也可以通過有效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建立相應的思維導圖,進而迅速進入知識復習狀態。無論是將提問模式運用至何種時機,都需要教師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例如在進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對學生主體進行針對性的生活化設問,讓學生聯想自身是使用哪種交通工具上學的,并用英語進行相應回答。
二、有效設置提問的內容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設問的過程中需要有效設置提問的內容,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堂提問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根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預先準備好提問的內容、形式,并將問題進行羅列,當然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突兀,一定要把握住度,即提問難度不宜過于復雜也不宜過于簡單。難度較大,則容易使學生在思考時失去方向,甚至還會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失去思考和探究的積極性。而過于簡單也較難實現發散學生思維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需要秉持相應的技巧策略,基于英語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接受能力,確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科學合理地進行設問。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存在學生未能及時理解問題的情況,教師可以對提問內容適時進行修改,必要時更換表達方式重新設問。
三、科學把握提問的態度
在當前新課改的教育形勢下,對于學生的素質能力培養愈加重視。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進行提問并不是以考倒學生為目的,因此在設問過程中需要科學把握提問的態度。教師需要避免以嚴厲責備的態度進行提問,這樣極容易讓學生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因此教師需要善于運用鼓勵的話術,如在提問時可運用“Would you please tell us...”等較為委婉的提問句式。如學生對提問進行了正確迅速的回答,則教師可進行積極態度的響應,如“You did a good job.”等句式以起到鼓勵的目的。對于未能正確回答的學生,教師也可以通過“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句式進行期待式教育,同時還能以設問的問題為切入點,深挖相應的知識點,以點串面幫助學生補齊短板。
總之,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設計多方面關系的復雜流程,提問教學是一種運用極為普遍的教學手段。尤其是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提問的方式將影響著教學質量,提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拉近師生距離,增強課堂的積極互動氛圍。但并不是每一個提問都是有價值的,只有真正科學運用有效技巧和提問策略,才能真正發揮提問的最大價值,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郭云.課堂提問技巧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策略[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8(19):74.
[2]張曉東.新時期初中英語提問教學的重要性及技巧分析[J].新課程導學,2018(4):24.
[3]虞賽麗.課堂提問技巧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策略[J].英語廣場,2016(4):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