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提瑪·阿合米提哈力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合作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關注。在小學數學中,教師應當打破以往主要通過自身講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方式來加深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記憶,從而掌握數學學習基本要領。在數學學習中,初中是學生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奠定堅實數學知識基礎、形成數學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進行探究,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初中數學;教學策略
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將自身作為主體,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在講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的機會并不多,以至于學生只能順著教師的思路走,而自身的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受到了抑制,學習的積極性也受到了影響。對此,教師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數學教學的主體,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從“教給學生知識”轉變為“教會學生學習”,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使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對方的優點,達到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目標。
一、科學建設學習小組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科學合理地建設學習小組是達到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許多教師在建設學習小組時考慮不夠充分,僅僅是按照位置或者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劃分,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愛好、知識層次和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以至于小組內的合作氛圍不夠濃厚,小組之間的綜合能力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后續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在分組時要保持組內的多樣性和組間的均衡性,使小組內部的成員在能力、性格、知識水平上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而各個小組之間在綜合能力上要相對平衡,從而使小組間能夠展開公平、合理的競爭。
在具體的分組過程中,每個小組的人員數量最好控制在4到6人,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個體情況指導學生進行分組,讓不同特點和處于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進行匹配組合,保證每個小組都由優秀、良好和一般三個層次的學生組成。總體來說,教師要遵循相對均衡、相對固定化和自愿組建的原則,從而在課堂上營造出友好、穩定、平等的合作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使他們互相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二、加強學生之間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學習本質上是要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互相幫助來達成共同進步的目的,學生之間的交流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基礎。而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只要分組進行學習就可以了,以至于課堂上的小組內部與小組之間缺乏交流互動,合作學習停留在表面,而缺乏真正的內容。對此,教師要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含義,在分組后,還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完成,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營造出和諧友好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其學習的動力,最終達到教學效果的整體提升。
例如,在教學“多項式乘多項式”的時候,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對于多項式乘法的法則和運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他們對于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轉化以及在實際解題時思維的嚴謹性可能會有所欠缺,對此,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如(x-2)(x+3)=(x+2)(x-5)、(3x-2)(2x-3)=(6x+5)(x-1)-1等,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解答,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通過合作探究明白多項式乘多項式的運算法則本質上其實就是將其轉化為單項式乘多項式。
三、注重小組實踐合作學習
許多學生包括教師都認為數學是一門理論性的學科,但實際上,數學知識既能從實踐當中得出,又能夠在實踐當中驗證。新課程標準也在強調,數學教學要堅持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夠深層次地理解知識,把握其背后的原理,進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但對于小學生來說,其獨立完成數學實踐活動的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以“長方體與正方體”一課為例,由于小學生對于立體圖形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制作一些大小、形狀不同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小組內部可以再進行細化分工,成員分別負責畫圖、裁剪、粘貼等步驟。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之間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合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夠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其數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將他們培養成有集體主義觀念、善于與人合作溝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麗珍.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青蘋果,2017(8):21.
[2]鄭勢佳.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研究[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