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偉
摘 要:科學教學作為小學教育的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的思維培養等方面都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于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局限于傳授學生基礎科學理論知識,還需要培養并鍛煉學生的科學實踐動手能力。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情境教學法
小學科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課程改革也要求加強小學科學的實踐教學,提倡將小學科學教學與實際生活進行合理關聯,在教授學生基礎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實際運用能力。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合理運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小學科學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小學科學學習質量。
一、創建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雖然只是一些基礎科學知識,但是小學生普遍有著心智發育不完全以及理解能力較差等特點,使得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有些抽象和難以理解。而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輕松、幽默的課堂學習情境,可以有效改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氣氛,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青島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課文“玩彩泥”時,主要是利用彩泥、海綿等柔軟的物體,讓學生了解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這一基礎科學知識。老師可以準備一些彩泥等柔軟物品作為課堂教學道具,在課堂教學前幾分鐘,老師為學生介紹下課文的核心內容“物體在力的作用下會發生形狀的改變”,并提出一個小疑問:“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受力改變形狀的物體?”并讓學生將這種物體用彩泥模仿出來,而老師在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基礎知識的引導講解。這種小學科學課堂游戲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還可以增加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記憶程度。
二、利用多媒體設備提升學生的科學理解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有著一定的抽象性,增加了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從而降低了學生的小學科學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質量。而老師可以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設備以及網絡中大量的學習資源,對小學科學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轉變,比如將抽象的課文內容以圖片或者視頻等方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科學知識,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基礎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而且這種通過圖片或者視頻輔助教學的方法,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能力。例如,在學習青島版小學科學一年級課文“水變咸了”時,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并學習溶解這一現象。老師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一個冰糖溶解視頻,將冰糖的晶體放大并擬人化,并通過動畫來描述冰糖放入水中后,抱成一團的冰糖晶體開始分散并慢慢融入水中,在學生觀看視頻時加以老師的引導講解,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溶解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時,老師可以準備一些溫水、糖、鹽作為課堂教學道具,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溶解現象,并通過溫水的甜與咸的變化,讓學生了解到溶解只是讓可溶物融入水中,而不是讓可溶物憑空消失。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難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
三、創建實驗情境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動手能力
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基礎科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的親手實踐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徹,而且科學課堂實踐教學符合小學生好動、好奇心強等天性,可以激發學生的科學實踐學習興趣以及科學探索欲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小學科學學習質量,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動手能力。而且創設實驗情境作為科學課堂實踐教學的輔助手段,還可以提升學生的科學實踐效率。例如,在學習青島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課文“微小的生物”時,主要是讓學生利用顯微鏡等設備觀察霉等微生物,從而加深學生對微生物的了解。老師可以搜集一些相關的實驗教學、實驗注意事項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再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的形式自由討論實驗方案,并讓學生盡量自行解決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小問題,而老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對學生的失誤或錯誤之處進行指點。這種方法給了學生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間與發揮空間,提升了學生的科學實驗參與興趣,也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在科學實驗中自主提出問題、自主研究問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境教學方法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從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入手,先提升學生的小學科學學習興趣與科學探索欲望,然后通過情境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小學科學課堂實踐學習質量,培養并鍛煉學生的科學實踐動手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丁燕燕.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學苑教育,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