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霞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作文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平時宣泄情感、記錄成長,這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以及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小學生正處在各種情感認知、學習品質、行為習慣等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以不斷提升其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有效性;策略
長久以來,寫作文對于很多小學生來說都是一個無比頭疼的問題,這與其年齡小、生活經歷不豐富有關以外,還與教師的指導有著很大關系。現階段,不少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現如今,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對此,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緊隨時代發展,及時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通過引導學生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幫助學生掌握住一定的寫作技巧、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等方式,切實提升其寫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積累,為其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基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如果不具備相對充裕的知識積累,勢必很難寫出文筆出眾的作文。因此,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對寫作素材進行積累,以為其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基。一般來說,針對素材積累,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其一,引導學生切實掌握住教材上的內容。眾所周知,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要學的內容,也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閱讀材料,課文中的很多內容如生字詞、成語、古詩詞等均可視為學生寫作的第一手素材,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引導、督促、定期考試等手段,幫助學生切實掌握住課文中的知識。
其二,教師要在平時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眾所周知,學生的閱讀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寫作素養。所以,廣大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必須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對此,教師可通過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閱讀會”的方式來實現,在“閱讀會”上,學生可針對自己最近閱讀的內容進行分享,并交流閱讀心得,這不僅能有效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還有利于提升其閱讀興趣。
其三,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對日常生活進行觀察,因為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生活中有著無窮無盡的寫作對象,像是行人的善舉、云卷云舒、季節變化等等。學生唯有積極觀察生活,并且懂得觀察生活,才能源源不斷地產生寫作靈感,而寫作靈感正是推動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為其寫作渠道的拓寬奠基
教師只引導學生對素材進行積累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寫作文并不是單純地對寫作素材進行堆砌,學生要想寫出好的作文,需要一定的技巧作為輔助。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寫作技巧的傳授,而不是僅僅將作文教學局限在“為學生讀范文”或“引導學生讀范文”的層次上。具體來說,教師不妨以幫助學生掌握住寫作的基本步驟為抓手,使其漸漸具備一定的寫作技巧,從審題、列舉大綱、劃分段落、寫句子、正確地運用標點等多種角度入手,引導學生切實掌握住各個環節,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法可依”,從而能有效避免學生出現無從下筆的狀況。
三、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幫助其夯實各種寫作技巧
眾所周知,作文是一個人通過反復思考并進行語言組織之后,運用文字來表達內心情感與想法的一種記敘方法。這種方法易學難精,學生唯有通過反復的實踐,才能切實掌握住寫作這項技能。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積極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掌握以外,還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陸游詩中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雖然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但是,歸根到底,作文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項目,它需要學生基于自身的寫作觀念、現有的寫作技巧以及相應的實踐技能進行操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動筆、積極練習,借此推動其在寫作領域的全面發展。
四、引入多元化的評改方式,提升學生的作文評改能力
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學生所寫的作文是由教師來評改的。這種評改方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會對學生寫作素質的提升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對此,在當今時代,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去優化自己的教學,繼而實現提升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目的。如,教師可采用小組互評、生生互評、師生辯論等多種評價方式,這樣做,既可以顯著提升學生的鑒賞素質與審美能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發展。
本文針對“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這一論題提出了四條有效策略。希望它們能夠拋磚引玉,幫助其他小學語文教師同行創設出更多、更好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徐艷.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 學周刊,2015(1):172-173.
[2]劉鳳霞.淺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3(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