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娟
摘 要:情感教育是學生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對學生的情感認知態度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比較敏感的,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情感認知的啟發和教育,這對學生個人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對社會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認知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但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事實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學,既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也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學生情商教育的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積極而具有啟發意義的教學形式,增加小學生的學習體驗,教會學生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建立和完善學生的思想道德體系,挖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勤于溝通,構建良好師生關系
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的互動關系,師生關系對學生情感認知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吃穿不愁,不知愁滋味。但脫離了父母庇護,他們來到學校,內心必然會充滿迷茫。對他們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除了父母就是自己的任課老師了。所以,語文教師除了教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外,要與學生保持較近的距離,還要多了解學生的心聲,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真實關心和愛護,增強其對師生關系的體驗。教師要放下身段,做學生人生的導師和榜樣。比如,曾經有一位老師參加了學生主辦的活動,在參加這個活動之前,教師并沒有以高高在上的教師身份直接進入活動場地,而是征得了學生的同意之后才步入場地的。教師的這種做法,不僅沒有招來學生的厭煩,反而覺得老師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大朋友。當學生看到教師的微小舉動,也會被老師的舉止所感染,并在以后的人生中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時,以尊重他人的方式交往。
二、深挖教材,用素材構建情感教育
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尚未成熟,對于復雜的事物難以形成獨到的見解,或有自己的見解,也不能將自身的觀點完美呈現出來。所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多以情感內容為主,如親情、愛國情、友情等。這樣的內容對于我們成年人而言,其形式簡單、沒有什么可圈可點之處,而對于涉世未深的小學生而言,卻是開啟他們人生的重要素材。教師在教學中要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小學生的角度,加以理解和開發,對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情感教學。
例如,《師恩難忘》是一篇回憶自己老師的文章,主要表達了對恩師的回憶和感激之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師恩體驗的教育素材,對文本進行深層的挖掘。如文中田老師在講古詩時給學生講故事的情節,在后來的教學中,田老師每次講語文的時候總要給學生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文中“我在田老師那里學習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著我。”這句話在文中的情感成分很足,讓學生如同感受到田老師就在自己身邊似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寫文章時的心情和感受,只要學生敢于表達,教師都要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指導,避免消極或批評等語氣打壓學生的積極性。在表達過程中,學生的用語越精煉準確越好,不僅可以達到訓練學生情緒表達的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進而上升為愛自己老師的行為。
三、角色扮演,體驗教材人物情緒
小學生對于游戲有獨到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努力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情感教學情境和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增加他們的情感體驗。《誠實與信任》是一篇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教育。其中,最能鍛煉學生能力的方式就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一來,有的學生爭先恐后地要扮演“我”,有的學生急于扮演小紅車主人。角色扮演重在參與,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扮演和對話中掌握文本的主旨內涵,并深化對主旨的了解:只有以一顆真誠而實在的心去對待別人,別人才會以真誠和信任回報我們,這個世界才會更加和諧、安穩和幸福。
四、小組合作,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情境、合作等教學形式,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學習,并在學習中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課堂中,筆者常采用學生合作的形式,組織他們對一些有難度的文章進行分組討論。這樣一來,小組成員經過精確分工,有的負責查找資料,有的負責搜集寫作背景等。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進一步加強,通過協作完成任務,學生的團結合作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明顯提升。
總之,情感教學是小學生成長中的重要成長途徑。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貫徹情感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語文教材的理解能力,還能在不斷實踐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格影響力,既能以自己的語文水平和素養影響學生,又能促進師生融洽關系的形成。可見,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可謂雙贏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俊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8(80):58.
[2]韓文水.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簡述[J].考試周刊,2018(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