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平
[關 ?鍵 ?詞]紫砂壺;四方壺;傳統技藝;古典美學
精致小巧的紫砂壺是中國傳統陶制茗器中的代表作,這首先得益于紫砂泥之天然特性,這種泥土不僅顏色美麗多樣,而且礦物質含量高,透氣性好,易于茶香的發散。另一方面,紫砂泥珍貴稀少,從而使得紫砂壺具有極高的價值。紫砂壺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工藝流程十分復雜,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制作一件紫砂壺依然要投入大量心力。因此,無論是從原料上看還是從技法上看,紫砂壺都是當之無愧的經典。
此件“君悅四方壺”造型古樸,顏色獨特,裝飾復雜,古雅非常。這是一件極具古典韻味的紫砂壺藝術作品,其中所運用的技法十分復雜,由此彰顯出深厚的古典美學特征。本文將從泥料、造型與裝飾三方面來感知傳統技藝的美學效果。
此壺泥料可分為兩部分看,壺身整體部分呈嬌嫩亮麗的梨皮色,壺面中部的裝飾部分則呈墨黑色。兩種顏色一明一暗,配合得當,易于后期藝術技巧的運用。黃色壺身由段泥打造,表面細膩但帶有斑點,肌理質感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此壺顏色并不均勻,深淺相雜,應是窯變造成的,這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藝術效果,與顏色均勻的紫砂壺相比更能顯示出火之淬煉產生的自然美感,此壺的藝術價值便由此提高了。黑色裝飾部分則由泥料著墨制成,再由手工藝人拍打成均勻薄片與壺面進行鑲嵌,為后期刻畫部分的設計打下基礎。
壺身為四方造型,這是方器中的經典造型。壺身呈長方形,較為寬大,敦厚穩重。壺底部四角則由傳統釘足發展而來,與壺一體打造,做工精良。壺體線條明朗、棱角分明,線與線、角與角相互對稱,由此在視覺上給人以平衡之感。在制作方法上,手工藝人要運用傳統鑲身法,先將泥片用泥拍子拍打成均勻的泥片,用模具定型后再進行拼接,既要保證質量,又要兼顧結構美感。
接下來手工藝人要將泥段用不同的工具及手法制成壺嘴與把手,再與壺體進行粘接。直嘴與耳狀把手棱線分明而又富于變化,體現方圓相融的特點,與壺體結構相適應調整為適合的弧度以保持整體性。壺蓋平整呈方形,上有橋狀壺鈕,壺鈕同樣線條硬朗,與壺身整體風格相符合。壺的各部分與壺體緊密連接卻又十分自然,其所用技法乃來自傳統,為純手工制作,更為此壺增添古典氣息。
壺身中部有刻畫裝飾,這是紫砂壺常用的藝術手法。手工藝人在墨色泥料上刻畫紋樣,底部的梨皮色便由刻痕中呈現,由此使顏色由內而外產生,不僅獨特而且如金砂點點,十分美觀。刻繪紋樣則常是詩文、繪畫、書法等,此壺所選擇的紋樣則為中國傳統畫作中的山與樹,有意境美,由此將中國古人熱愛自然,從自然中感知人生的文化傳統表現出來,以此來呼應“君悅”的主題。
此件紫砂壺構思極為巧妙,手工藝人對于紫砂壺基礎技法有著極強的掌控能力,因而才能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從傳統技藝角度觀之,此壺繼承了傳統技法并對之進行了全新的組合,尤其是刻畫部分之細致實在令人驚奇。這些傳統技藝是此壺古典美學特征的根本來源,其藝術表達都要依靠結構與裝飾來完成,因此也可以說此壺無一處不彰顯古典,無一處不彰顯美麗。
綜上所述,一方面,此件紫砂壺運用了多種傳統技法,由此形成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另一方面,手工藝人構思精巧,使此壺具有創新意味。從傳統技藝角度賞析此壺則更能深刻體會到紫砂壺工藝的復雜性,從而對其藝術價值有更加細致的了解。
通過對此壺造型及裝飾的分析,在對其整體藝術性把握的同時了解到紫砂壺制作技藝之精湛豐富。在工藝水準大大提高的今天,如何能發揮出傳統技藝的特點與優勢是手工藝人當下需要關注的重要主題,此件“君悅四方壺”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范例,在實現自身藝術表達的同時,實現了對于傳統技藝的傳承和對于未來紫砂壺藝術發展的訴求。
作者簡介:王余平,國家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陶瓷行業委員會會員,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員,中國紫砂優秀中青年陶藝家。